第69章(第2/2頁)

天冷不出去就行了,只要有好田種,能吃飽飯,妹妹就不用接濟家裏,妹夫也不會再為難,待他們在這裏立住腳,就把爹娘他們都接來!

因為有這股勁頭,別人休息的時候,哥倆還會出去找活幹,不管多累,冬天那半年定能歇過來。

看著土墻一點點的高起來,李青文想起他爹的話,若是不被逼到絕路,人不會背井離鄉的出去闖蕩,在一個陌生地方從頭開始太難了。

他們這裏人多,又有其他人幫忙,這幾年尚且過的跟頭絆子,要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在這裏,真不敢想會有多難。

思及此處,他不由得想起遠在京城的李青卓,二哥只身求學的日子,該是也得吃不少苦。

李青文想的沒錯,李青卓確實也不得空閑。

每日白天讀書,晚上練字溫習,天不亮就要洗筆墨賺錢,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至今,甚至過年那些天都沒有閑著。

沒有筆可以洗,便去抄書,只在年夜那晚吃饅頭的時候多叫了一碗鹹豆子。

李青卓終日忙碌,沒有空閑與同窗出去遊玩,也不設宴會友,進入書院一年有余,走在哪裏都是孤零零的一個人。

當然,並非他性格孤僻,而是書院中的人大都是京城富貴人家子弟,瞧著他為了那幾個銀子忙的滴溜溜亂轉,只覺得比山上的猴子還不如,不願意同他一起。

最近,李青卓又攤上了一件事。

他去書肆送還完抄好的書,正要回書院時,經過一座橋,聽到橋下有人呼救,有人落水了。

這裏偏僻,再加上時間晚了,幾乎沒有什麽行人,李青卓想都沒想的趕緊下去救人。

落水的是個女子,和自家的倆丫鬟偷跑出來乘船遊河,船在橋下不知道撞到了哪裏,小姐和丫鬟都落了水。

得虧這個時節的河裏水不深,李青卓站在齊腰深的岸邊把她們主仆三個人分別拽出來,自己也累的脫力,險些沒有爬上來。

因為要趕在學院敲鐘之前回去,李青卓在路邊攔了一輛馬車,讓人把她們三個送回家,然後自己穿著濕透的衣服快步往回走。

回到書院後,李青卓忙著讀書,都把這事忘到腦後了,結果那女子的家人找來書院,談說親的事情。

一開始李青卓以為自己聽錯了,他只是順手救人,為什麽會變成娶親。

那家人也是非常客氣,說救命之恩,無以為報,正好男未娶,女未嫁,如此良緣便是天注定。

李青卓當場婉拒,讀書無暇顧及其他,別說他都不知道那女子是何等性情,就是好樣的,他現在這般情況娶親是連累人家受苦,這是萬萬不可的。

道理他都說的很明白,但那家人卻說,男女授受不親,他們家女兒落水後被救,若是不嫁給李青卓,清譽難保,後半生必定受盡指點,孤苦淒涼,如此這般,還不若死在河中。

聽他們這般說,李青卓便皺眉了,但還是耐著性子告訴他們,自己救人時並無他想,也無逾越之舉,當時四處無人,他必定不會出去亂說,只要他家姑娘和丫鬟守口如瓶,當天的事情根本無人知道,於清譽無妨。

那家人也沒想到,李青卓如此堅定有主意,便想要找他的夫子和長輩理論此事。

結果,這事情就在書院傳開了。

有人說李青卓長了一副好皮囊,艷福不淺,但有的人冷眼看著只覺得好笑,被救這家如此急切,甚至不顧自家女兒聲譽,非要撮合成這個親事,怕是以為攀上了高枝,他們卻不知道,這文正書院裏頭也並非人人都非富即貴,李青卓是唯一一個又沒錢又沒勢的農家子。

想要趁機攀附卻不好好打聽清楚,這家人算是打錯了算盤。

本來學生救人是好事,奈何遇到了這等纏磨人的,書院不勝其煩。

李青卓知道這是自己惹出來的事,便同這家人說,自己會寫信回並州請教爹娘,讓他們容些時日。

那家人隨口問了一句他家在哪裏,聽李青卓說後,臉色巨變,當場便攔住他,說這事是他們急昏了頭,婚姻大事並非兒戲,得從長計議。

說完,便匆匆離開,後來就再也沒有了音訊。

李青卓這時才明白,所謂的“救命之恩”“清譽”什麽的都是幌子,這家人這般糾纏,是別有所圖。

思前想後,只覺得困擾自己這段時日的事情竟然是如此的荒誕。

李青卓自覺自己從始至終沒有錯,行的端做的正,無愧於心,並不理會書院中那些異樣的眼神。

但此番事情李青卓也並非沒有收獲,他的所作所為被書院一位學士看在眼中,受到賞識,講學之時多有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