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除了馬永江, 其他人都不在,只得先把信收起來,等回來的時候再看。

馬永江也跟著李青文一起弄種子。

那天馬永江看完信, 才跟李青文他們說, 原本他爹以為被騙, 後來被他娘揪著去了蔣家,得知蔣立平也寫信回家並且拿回了銀子, 這才相信……

後來他自己躺在炕上仔細想想,他爹的懷疑也不無道理,誰能想到被流放幾千裏的犯人還能在這極北之地掙到錢?

他算是幸運,蔣立平和江淙身手好,打獵能吃到肉, 像是邊城其他的流犯,飯吃不飽, 住的地方更是遮風都難, 能活著就老天爺保佑, 更難有李青文他們家這樣往來邊城和並州之間送信運東西的親人或朋友。

這樣一想, 他心裏就好受的多, 幹活也賣力。

很快, 馬廄那邊就裝不下了,李茂賢他們把新裝土的筐子和木架子擡到這三個屋子裏來,反正蔣立平他們短時間回不來, 空著也是空著。

因為他們鋪蓋卷也被帶走, 最後屋子地上, 炕上, 全擺滿了育的苗, 走路都得點著腳。

夥房的人看到了, 也學著他們在屋裏種菜啥的。

看李青文育苗,有人瞧著還有些稀奇,“這種的是水稻,這苗還得再移出去?我們家鄉那邊都是直接把種子種地裏。”

說話的人老家在江南那邊,馬永江一邊澆水一邊道,“我們洪州種水稻是要插秧的。”

李青文腰都快要彎斷了,直起來緩緩,道:“你們那邊暖和,冬天怕是也不怎冷,水稻咋著都能長出來。邊城這裏不一樣,暖和的日子短則三四個月,長則六七個月,要是直接種種子,水稻長到一半就該上凍了!”

“育苗在這裏也難活。”一個年紀稍長的夥夫道:“要想種出稻子,熱和水缺一不可。這邊任何時節都比別的地方冷,就算移栽,穗子能不能長成都難說。”

“可以試試。”李茂賢道:“我們並州從前也種不了水稻,聽說一開始一畝地就收幾十斤,後來一直種,種了幾十年,現在一畝地能出一百多斤,產的不如你們南邊,價格可不便宜。”

“我估摸著,這水稻跟人一樣,一開始到冷的地方,凍死的多,只有禁抗的活下來,用它們的種子再種,就比從前的抗凍。”李茂賢接著道。

李青文聽著有些意外,他爹說的話可不就是種子的適應性和遺傳性,雖然有點直白,但道理就是這個道理。

他之所以敢跟蔣立平打賭,也是這麽想的。

在屋裏育種和育苗,可以勉強抵去邊城土地解凍晚這個致命的缺陷,移種後就得看老天爺了,若是下霜晚,就很有可能活到成熟。

李青文並沒有太多把握一定能種出來,就算前世那科技水平,當初在寒帶地區種植水稻,都付出了很多努力,更何況他用這種落後的方法。

五年之賭,不過是他想要種出水稻的決心,就算五年種不出來,他也會不放棄繼續試下去。

他會有如此決心,不單是自己愛吃,也不僅僅是江淙他們慣常吃大米,更多的是因為,在煮二舅送來的大米時,她娘小心的模樣,還有吃飯時,她碗裏一勺子大米飯下面蓋著的大半高粱米。

他想讓家裏人吃飽飯,吃好飯。

楊樹村沒水也就罷了,這裏土地廣袤,水系發達,只種大豆、高粱和一點小麥,實在是一種遺憾。

育種的事情讓爺幾個忙了大半個月,這還不算完,李青文和李青宏倆人得看著幾個屋子裏的筐和架子,該澆水的澆水。

李茂賢想要把農具搬出來拾掇一下,找了半天沒尋到,一問才知道,農具和牛啥的都得等到官兵發。

這就讓李茂賢有點難受,就跟將軍不打無準備的仗一樣,種地也不能臨陣磨槍,得提前都備好才能安心。

李青文和江淙他們的地有幾百上千畝地要種、村裏恁多人奔著這個來,邊城的春耕又這麽急……

李茂賢說不行,跟李青文一起去跟老邢頭說,看能不能把蔣立平等人的農具先領出來。

農具都堆在倉房中,待種地的時候一起發,現在拿出來,官兵要提前開門,登記在冊,會多些麻煩。

李青文和老邢頭一起提了醬肉,說了好話,官兵倒是同意了,還許他們挑裏面好的,當然數量不能多。

這方面有專門的書文條例,六個流犯共用一副犁杖,一頭牛,種一百二十畝地。

郭大永他們和李青文一樣,都不能領這些,同樣的,也不會把收來的糧食交上去,也不給營地幹活。

農具搬回來李茂賢的眉頭皺的更緊,然後拿起了錘子。

這些犁杖有的木頭松動,有的犁尖彎了,鮮少有好的,可得好好修修。

郭大永等人也不能空手開荒,他們把上次拉回來的爬犁拆開幾個,各自做趁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