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2/4頁)

可即便如此,國庫還是不怎麽豐盈。民間流傳的國庫豐盈其實只是那些士人的虛假贊嘆。如果國庫真如傳聞中豐盈,天子為何還不北伐?任由北契發展壯大?

且兼並之勢並未隨著天子的仁政消失。自古皇權不下縣,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兼並其實是日益嚴重了。所以天子對自己說那番話,其實是想對這群人下手了?

左玉想了想,低下頭,暗忖,若是天子有此意,或許自己可借一借勢,為這時代的農民謀些好處。

而且,她也不知自己到底還能不能回去。她雖不是很懂政史經濟,但也知道大量的土地兼並,最後受苦受難的只會是百姓。畢竟,活不下去的人,當賣身也無門時,便只有造反這條路可走了。

如今天子既有這意,那些人又準備攻擊自己,那索性借了這股勢,大搞一場!

要是搞贏了,她也得反手再搞下他們!

為了將莊園搞好,其實她也是做了許多調查工作的。而且,為了保證自身不犯錯,她還將大昭的稅法仔細研讀了。通過調查,她目睹了這個時代農民的艱辛;通過稅法,她又發現大昭的田賦並不多。

將田賦與人丁稅以及各種雜稅加進去,總共才占了5%-8%。

這稅率,並不高。但農民為何還生活得這般艱難呢?她走訪了多個莊戶,又去附近村裏走訪了許個自由農,這才弄明白其中的原因。

大昭立國之初,最早是以谷物上繳賦稅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家就發現,以谷物為稅涉及的運輸成本太高,還不方便,所以便漸漸改用銀上稅。

農民將自己的谷物帶去官府,讓官府折算成銀兩繳付,看起來大家都省事了,是好事。但實際操作下來,卻並不是這樣。

以谷物折算成銀會產生了一個問題:折算的標準是多少?畢竟即便是田賦,東南西北的上繳率也是各有差異的。

可偏偏以銀上稅已實行多年,但始終沒有一個標準折算率。就左玉打聽到的消息來看,遠的地方不說,就說京郊這些農村,居然折算率都不同。

作為一個接受信息較多的現代人,稍微動腦子想一想,便知這裏面的貓膩很大。

沒有標準就意味著可操控空間很多。如果自己是一個貪官,面對農民時,大可給農民折算少一些,那麽多出來的那些就能進自己的腰包了。

當官的,有文化,接收的信息又比農民多。許多農民一輩子都沒離家十裏地過。不認字,沒信息渠道,根本不會知道朝廷根本沒標準折算率,折算率都是當地官府自己定的。

如果碰上良心好的官,那就是福報;碰上個貪官,那就自求多福吧!

除去這些操弄外,還有一個事也能撈油水。

那就是徭役。比起田賦,百姓更怕的是這個。

古人底層百姓真的是非常苦的。就左玉的調查來看,這些農民動不動就被官府以各種名義抓去徭役。她聽過最離譜的是,先帝在位時,吏治不清,泙京府尹居然曾經以“藏冬冰解夏暑”的由頭,抓了一群百姓去鑿冰。

這算哪門子的徭役?拉百姓替自己幹私活,這也太不要臉了!

大昭的創建者出身不好,也是窮苦人。因此,深感百姓不易,定下了不可輕易徭役百姓,並征召百姓徭役要給予一定米糧油鹽為補貼的規定。

若農忙時,更是不許徭役百姓,除非當時發生了大災,需大量人力時才可酌情行徭役。

不得不說,左玉看完《太祖訓示錄》後,她都被這位封建帝王感動了。

那真真是前無古人的代表!將最底層人的利益都想到了。不光想到了,還設定了種種律法來保護百姓。

但是他一定想不到,他那好孫子上台後,各種騷操作,把他定下的規矩直接給敗了個幹凈。

這些官吏,往上跟朝廷要徭役補貼錢,往下卻是直接塞自己兜裏,搞得百姓服徭役不但沒錢,還得自帶幹糧。要是不小心出了差錯,還得破家賠錢,甚至賠命!若是徭役過程死了怎麽辦?抱歉,草席都不會有,直接挖個坑埋了,都不給帶回鄉的!

想回鄉啊?可以啊,讓家屬自己挖出來再背回去,順便再交一筆“防疫銀”。

死人嘛,容易引起瘟疫的。你要將人挖出來,我們不得撒點石灰粉?自己撒?那不行。你們大字不識的泥腿子哪懂什麽防疫?得我們官府來!

入土為安的觀念在古代是深入人心的,為此許多家屬只能借錢贖買親人遺體,然後再將人拉回家。

左玉聽到那些老輩人的講述,都覺拳頭硬了!這都是什麽牛鬼蛇神?!連死人都不放過?然而,諸多老人下面的講述更是讓她驚怒到了極點!

僅僅朝廷發的徭役補貼還不能滿足這些人的胃口。很快就有聰明人發明了“交錢免徭役,抓人頂替”的買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