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第2/4頁)

排在最後的食客聞言就問:“可能到我?”

沈如意擡起頭,就看到一張略顯熟悉的臉。

她低頭算了算,才說:“能。”

很快就排到那人,因是最後一張煎餅,所以後面也無食客排隊,沈如意就總是忍不住看他臉。

年輕的食客便好奇地問:“囡囡,我臉上可是有什麽不對?”

沈如意搖搖頭,猶豫片刻說:“阿叔救過團團和娘親。”

她顛三倒四說了一下那日在南牌坊街前事,年輕男子才恍然大悟:“我想起來了,那日有個狂人騎驢沖事,是我們家大人出手相救。”

年輕男子身穿簡單短衣長褲,腰間系帶,帶上掛劍扣,上面懸著一把長劍。

他衣著雖然簡單,但身上衣服幹凈,腳上鞋襪也是白潔如新,一看便非凡俗人物。

大抵是女兒同這人說話太多,沈憐雪也不由擡起頭來,往他面上掃了一眼。

那日她一直抱著女兒背對著眾人,這才看清來者樣貌。

年輕男子不過二十五六歲的樣子,長相稍顯清秀,眼尾帶笑,看起來很是和氣。

若是忽略他腰上的長劍和打扮,沈憐雪甚至以為他是個讀書人。

“多謝郎君搭救,”沈憐雪給他加了兩個蛋,把煎餅遞過去,“這是送給郎君的,感謝郎君仗義。”

男子大抵沒想到自己順手搭救還換得一頓早食,他接過煎餅,還是堅持給了錢:“不過順手罷了,當不得謝,我家中有規,不可貪百姓錢財,便白得個蛋吧。”

他說著便把銅錢放到笸籮裏,取了煎餅揚長而去。

沈如意捧著沉甸甸的銅錢笸籮,小聲說:“這個阿叔是個好人。”

沈憐雪笑著摸了摸她的頭,從灶膛邊上取了熱水給她,讓她壓壓風,又從邊上的攤位買了三個胡餅,便同女兒回了家去。

之後幾日,沈憐雪嘗試做出了芥辣瓜,把它們切碎備用,若是有人要加就撒一些,吃不慣的就不放。

她每日的生意也逐漸穩定下來,一早上大約能賣二百五十份,偶爾會早一些收攤,偶爾晚一些,也大約在午時,倒是不耽誤劉二娘家做生意。

漸漸的,團團煎餅小有名氣。

有慕名而來的饕餮食客,有習慣熱騰飯食的老客,也有專為嘗奇特的芥辣瓜煎餅,一邊吃一邊迎風流淚的奇特品味食客。

當然,一開始提議要放芥辣瓜的郎君也如願以償,每次吃就都要加一倍的芥辣瓜,寧肯吃得淚眼汪汪也不罷休。

日子似乎一下子就好了起來。

到了十一月初一,沈憐雪是粗粗一算,已經攢下將近四貫錢。

這比她當時從沈家帶出來的體己都多,那一串串的銅錢沉重厚實,讓她心中安定。

一開始她只是想擺脫讓自己疲累困頓的漿洗鋪,卻沒想到生意會這般好,食客們的誇獎和人們吃了煎餅之後的笑容,讓沈憐雪內心的膽怯慢慢被驅散。

她發現,自己似乎也沒那麽怕出門,也不會再懼怕陌生的世界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她甚至不太會害怕年輕而高大的陌生男子,只要她不靠近他們,也不讓女兒靠近,她們似乎就很安全。

已經存夠四貫錢,沈憐雪便道:“得去給你九嬸嬸還錢了。”

一說起錢,沈如意立即便道:“娘,已經十一月初一了。”

沈憐雪微微一頓,隨即便反應過來:“你還是想換度牒?”

沈如意正襟危坐,一臉嚴肅:“是,一定要換。”

女兒如此堅決,沈憐雪捏著袖中的銅錢,決定還是順女兒意。

她點點頭,從箱籠下面取出錦盒,打開了那個已經有些陳舊的荷包。

荷包裏面,是瑩潤的雙鯉玉佩。

沈如意對自己的身世不感興趣,她完全不好奇父親是誰,也不關心他們有多少私家,她只想知道,這個玉佩能換多少錢。

沈憐雪撫摸著那玉佩,看女兒滿臉堅毅,最終也下定了決心。

“咱們還去尋你九嬸嬸,不知此事可否透露與她?”

————

不知不覺間,沈憐雪已經很習慣同女兒商量家事。

就算偶爾沈如意聽不懂,她也會耐心講解,仔細同女兒溝通。

如此一來,母女兩個幾乎無話不談。

因這事本就是沈如意“突發奇想”,而且牽扯銀錢巨大,所以沈憐雪才猶豫要不要告訴孫九娘。

不為別的,若真如同女兒所言能賺得數倍回來,便只看孫九娘這些年對她們娘倆的關照,沈憐雪也無法藏著掖著。

沈憐雪認真對女兒道:“你九嬸嬸幫了咱們這麽多忙,咱們做生意的銀錢也是從她那裏借來,不說別的,就說當時她給開的月息一分,這恩情也得還。”

月息一分,這三貫半若一月就能還上,只要貼利息三十五文,同白送也沒什麽兩樣。

沈憐雪道:“當時抵了三貫半,兩貫做了房租,一貫半取來做吃用,如今要還,便是三貫半另三十五文,正好可把那一對耳鐺贖買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