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第2/2頁)

有人這樣評價著,顯然對孫爺爺那沒事兒就耍酒瘋的樣子很是理解。

紀墨一一點頭應下,他是肯定要學的,大家都贊同,那就更好了,起碼不會憑空生出些阻力來。

走出了村子,離了他們常走的道路,見到的人少了,孫三叔就跟紀墨說起附近的山山水水來,“這塊兒地,當年就是你爺爺選的,說是這兒好,咱們才遷過來的……”

哦,後遷過來的。

那家鄉是哪裏?

紀墨心中生出一個疑問來,古代集體離鄉的事情可是少得很,除非是災荒兵亂,否則,真是死也要死在自家地裏。

狐死首丘,落葉歸根,故鄉的意義,可不是旁的地方能夠代替的。

“以前的地方不好嗎?”

紀墨追問了一句,很是孩子氣的口吻。

“不如這裏好,蔭蔽後代。”

孫三叔說了一句,怕紀墨不知道啥叫“蔭蔽”,還給講了講,是風水上的那一套說辭,類似於“祖宗埋在哪裏對子孫後代好”的樣子。

這一說就說得遠了些,順帶著孫三叔說了幾樣各家年輕人取得的成績,在紀墨聽來,有些平平無奇,大家都是“匠”,誰比誰高貴啊!

唯一一個學了讀書的,還算是出了頭的,就是孫爺爺的“不孝子”,那個當小吏的。

這一講,感覺層次還是很低啊!

只是這種程度的“蔭蔽”?紀墨有點兒無語,還以為能夠出個王侯將相啥的,就算是王侯不好得,多幾個當官的也好啊!再不然,多幾個讀書的,現在都沒什麽人讀書,真的算得上是被“蔭蔽”了嗎?

這話不好說,誰知道這裏的陰間是個啥標準。

孫三叔不知道紀墨所想,還在講,繞回到風水的問題上來講,指著一棵樹講什麽“風眼”之類的話,沒點兒基礎,光是名詞解釋就要一大篇文字,紀墨多問了兩句,見孫三叔不耐煩說了,也就住了嘴,沒再問,暗暗記在心裏,看以後要不要問一下孫爺爺。

見他乖巧聽話了,孫三叔又多說了兩句,什麽這裏的石頭好,那裏的河流好,從哪裏引過來的水剛好入了這河流之中,是個源遠流長的意思,也是子孫匯聚的格局。

專業知識點不停地“1”“1”的,紀墨頓時領悟,這些知識都跟營造有關,所以,學營造要先學風水?

細一想,好像也不是什麽錯誤。

古代建房子建陵墓都是有要求的,不是隨便圈個地就能弄的,還要考慮周圍環境,考慮布局影響,跟現代選房子會考慮交通是否便利一樣,這種要求,古代就統歸為風水一類了。

城市是否臨河,是否依山,同樣一條大河的兩側,最好的選擇營造的應該是哪裏?

這樣的問題又跟造橋有異曲同工之妙,河流那麽長,橋梁也不是隨便哪裏都能造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地點才可以。

營造自然也要選擇地點。

孫三叔考慮到紀墨年齡小,前面還讓他自己走,後面就抱著他看,還給他來了個舉高高,讓他看更遠處的風景,提醒一樣說:“都記得,能記多少記多少,等你爺爺問了,拿話回他,省得挨打。”

“回不出來就要挨打嗎?”

紀墨故作懵懂地問。

“可不是要挨打,還打得狠呐!”

孫三叔說起這個就嘆氣,“你爹就是被打走的,那什麽大杖走?”孫三叔明顯不是很明白這個“大杖走”,不確定地說著,有些撓頭的樣子。

“我爹是個什麽樣的人啊?”紀墨有些好奇,這“不孝子”到底怎麽回事兒?

在他看來,孫爺爺的這門技藝極好,卻未必能夠換個官做,若是為了做官的緣故而放棄,情有可原,算不得什麽大罪過,因此說不孝,似乎有些……執拗?

再聽孫三叔這一說,感情裏面還有一頓打,呃,可能是好幾頓“小杖”的事兒?

這算不算是前車之鑒?

紀墨有些好奇,想要多知道一些。

孫三叔想起來就笑:“你爹啊,自小就精明,猴似的,就會糊弄你爺爺。”

這一講,就是一個偷偷讀書考學的故事,最要命的還是考學不成,偷偷讀書沒學營造的事情暴露出來了,那聰明的“不孝子”差點兒沒被當時還年輕力壯的孫爺爺給逮住往死裏打,還是村人掩護之下,才讓他逃了,這些年都不敢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