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第2/2頁)

“……去年又讓那王魁得了王府彩頭,這魁首之名還真是不白改,哪日我也去改個名,看能不能得個出路。”

隔壁桌的漢子說著就咋舌不已,顯然對那王府彩頭頗為垂涎。

“你想一樣,也先學學手藝啊,那王魁可是修復師裏頭出了名的,正經的拜師學藝的弟子……不知今年他的手藝又是怎樣,他可是很少出手的,咱們這些人,輕易都見不到人家摸的東西。”

同桌的閑漢說著也跟著嘖嘖,“工”級的“師”在他們這些平頭百姓眼中,已經是很了不得了,民有俗諺:學會一門藝,頂種二畝地。

那些手藝人的富貴清閑,已經是平民想要而不可得的極致了,其他的,那更是想都不敢想。

兩人談話之中不乏羨慕嫉妒之意,但若讓他們真的投身其中,付出辛苦,恐怕又不能,這便是為什麽人人都道好,成此無多人的緣故了。

再後頭,再聽到修復師有關,就難免聽到這王魁之名,說起來這王魁也是城中有名的人物了,老王妃早年就喜好佛事,老王爺卻不喜,老王爺在的時候,修復師之名,那王魁之名,從來不聞,還是老王爺死後,這十幾年間,王魁的名聲才隨著年年的佛誕節愈發做大的。

最開始王魁還不叫王魁,拜了一位王姓的修復師為師,自古就是為人子弟,為奴做婢,那時候王魁還不出名,也沒顯出什麽手藝上的高妙技藝來,不為師父所重視,還是在師父去後才出了名的,出名後,又得了那一年的王府彩頭,所謂修復師裏頭的魁首,便把自己的名字改做了王魁,曾經的名字,反而少人知曉了。

都是同行,最開始聽到的時候紀墨就有些好奇,後來聽得多了,難免想要打聽一下,這些事兒,問城中的老人最好,正好他們住宿的店掌櫃他老娘就是這城中的老人。

老太太口齒還算清楚,也是個吃齋念佛的人,看著慈眉善目的,莫秉中悶在房間裏修復東西,紀墨就跑上跑下地端茶送水,沒少往後廚走,一來二去,兩個就招呼上了。

少年人,對父孝順,總是個好品質,老太太看得高興,時常跟他多聊兩句,聽到紀墨問起王魁來,也道手藝好,卻說不如他師兄,可惜他師兄……每每說到這裏,老太太就只嘆息,紀墨再打聽,又不肯往下說,這是忌諱惡語的意思了。

一日聊得高興,老太太還翻出一個瓷碗來給紀墨看,那瓷碗壓在碗櫃最底下,也不知放了多久不曾用過了,卻是出自那王魁師兄之手。

再說起來,便是可惜那人對佛不敬,犯了忌諱,以後再不曾聽聞了。

“多好的手藝啊,可惜了……”

因這事兒,他們也忌諱這碗,好好的碗,竟是再不肯用了。

紀墨把那碗拿在手中,反復看了看,修復得的確是不留痕跡,哪怕過去這許多年,擦去浮塵,還能看到表面的光滑細膩來,可惜純用膠,膠的質量就不一定能夠堅持十幾年了,某些地方流露出一些細微的色差痕跡來,倒是沒有解體,卻也能夠猜測出修復走向了。

同一樣東西,同樣的修復方法,出自不同的人手中,多少還是會有些細微的不同,這些不同,大抵可以稱呼為個人特色。

有的人會削減這種個人特色,盡量讓人覺查不出來,有的人卻會留下這種個人特色,像是在彰顯自己的能力,那種我就是留下暗門,但你們就是看不到的感覺,似乎還有些中二傲嬌。

為了保證修復的完美性,這種個人特色又是細微的,不易被外行人察覺的,便是紀墨這種內行人,看到了也只有那種約略的眼熟感,只當是難得見到同行修復的東西,對這種方法的熟悉。

紀墨跟老太太商量,把這東西拿上去讓自己父親看看,也算是見識見識這等手藝,老太太猶豫了一下,同意了,“你若是不嫌忌諱,拿去看就是,可別壞了,我也就這一件,留著是個念想……”

老物件,老東西,哪怕不值錢,但當年肯花錢去修復,本身就是有些感情的。

紀墨連連應聲,準備拿去讓莫秉中看一看,是否是熟人手藝,只看莫秉中進城之後的熟練程度,這裏必也是故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