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天棄其類,錯愛必傷(第4/5頁)

張說自然不知聖人這一番思路,他還沒有真正上位,便給他準備了一個宿命之敵。若是知曉了聖人這一想法,怕是少不了要感懷聖人的用心良苦。

延英殿奏對完畢之後,李嶠與張說便起身告退,而早已經在側廂等候多時的宋璟也被宮人引入了殿中。

“臣叩見聖人!”

宋璟趨行登殿,先作大禮參拜,直至殿中響起聖人口稱免禮,這才緩緩擡起頭來,及至見到聖人正一臉親切笑容的垂眼注視著他,神情便又不免激動起來,再作稽首道:“舊者使命出京,天顏一別經年之久,臣幸不辱命、歸來再拜,窺我主上盛態如昨、音容不損,感恩蒼天、庇我明主,唐業壯盛、盛斯一身……”

李潼聽到這話,不免大笑起來,終究還是感情深厚的老同志讓人感動啊,久別重逢,旁人或許感慨世道之變遷、君威之日盛,唯有宋璟感動於聖人還是跟當年一樣帥!

當然這話也不只一人說過,但從宋璟口中說出則就顯得更加動聽,因為在他口中講出才更像是事實。

“昔年情事,亦常縈繞懷中。但今眼望卿,卻已經不是故態。宋卿身系重任,使遠繁勞,匡社稷於邊土、復唐威於東胡,國肥卿瘦,增損之間,讓人感動啊!”

李潼站起身來繞過禦案,親自將宋璟攙扶起來,君臣對望,彼此眼神中都充滿了久別重逢的喜悅。

待到各自歸席,李潼才又問起一些平滅粟末靺鞨的細節。

雖然說早年張仁願入朝的時候,遼東方面的東胡問題已經頗有改善。但是乞四比羽所率領的粟末靺鞨仍然滯留海東,且背後還有新羅人的暗中扶持,一些高句麗與百濟遺也都向彼處靠攏,靺鞨人的勢力一度壯大到十萬戶之巨。

宋璟到任之後,雖然也在積極征討靺鞨賊眾,但當時東北並非大唐主要用武之地,加上乞四比羽得到新羅的暗中支持,一直遊遁於海東與大同江南北高句麗故地,始終抓不到全殲其部的機會。

一直到了開元七年,事態才迎來了新的轉機,新羅的孝昭王英年早逝,但卻並無嗣子繼位,只能求訪大唐,希望大唐能將作為質子的王子金隆基遣返冊封。

當然,金隆基也並不是新羅國王的唯一選擇。新羅奉行骨品制度,擁有王位繼承權的聖骨早在多年前便已經斷絕,自武烈王金春秋之後便都由真骨家族繼承王位。

雖然一部分新羅貴族仍然希望武烈王金春秋後嗣為主,畢竟新羅是在金春秋父子手中完成了半島上的統一。但也有一部分新羅真骨家族認為武烈王世系享國已久,如今既然絕嗣,那便是天奪其眷,並不想將金隆基迎回,而是由其他真骨家族繼承王系。

因為新羅內部發生的混亂,一直到了開元八年朝廷才接到新羅所投遞的國書。

當然在此之前針對新羅的內亂也已經有所商討準備,為此甚至叫停了向漠北郁督軍山出兵的計劃,以泉玄隱與黑齒俊這兩個高句麗與百濟遺民的代表為使節,護送新羅王子金隆基歸國繼統。

彼時朝廷已經做好了唐羅之間再開始大戰的準備,宿將楊玄基、張九節等也都各領河北人馬奔赴營州待命,靺鞨人的存在反而成了一個次要問題。

然而這一場唐羅大戰終於沒有打起來,畢竟高宗年間唐羅之間之所開戰,一者在於新羅國內群情統一,二者還有百濟與高句麗故地的巨大誘惑,第三大唐還身陷與吐蕃交戰青海、兩線作戰的泥沼中。

可是如今大唐邊疆無事,反而新羅國內陷入了沒有君主的內亂中。最終,唐使還沒有抵達大同江以南,新羅國中的政鬥便以親唐一派的勝利而告結束,群臣北向趨迎大唐所冊封的新王。

金隆基歸國繼位之後,有鑒於國情仍是不穩,再加上也親眼見到營州數萬唐軍陳戈待征的場景畫面,於是便上書朝廷,以德薄力弱、難轄遠土,懇請朝廷再於大同江以南重置熊津都督府,而熊津都督府所轄便是百濟故地。

大唐在攻滅高句麗與百濟之後不久,便與新羅之間圍繞這兩國故地展開了長達七年的唐羅戰爭,最終迫於兩線作戰的壓力,大唐接受了新羅的入貢請罪、結束了這一場戰爭,同時也算是承認了新羅對兩國故地部分占有的事實。

不過這一次因為新羅內亂,新羅王金隆基全憑大唐的扶植才能歸國繼位,為了穩定彼此之間的關系,又不得不將此前所占有的成果吐出,百濟故地再歸大唐掌控之中。

大唐雖然重新設置了熊津都督府,但又在百濟故地與新羅接壤的區域設立了一個臨海郡國,以新羅貴族金朝隱為臨海郡王。

這個金朝隱同樣是武烈王金春秋的後嗣,其父金仁問常年留唐,甚至在唐羅戰爭期間還一度被高宗皇帝封為新的新羅王。現在大唐助其析地立國,自然也是為了保持新羅的持續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