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0章 青海盟會,以胡制胡(第2/2頁)

慕容萬入朝,青海當地不再設立名義上的統治者,而是取代以盟會的方式進行管理。當地諸部落按照各自所擁部眾數量,在盟會上獲得一定的席位與話語權,未來大唐將直接通過與這個盟會進行對話,間接的對青海實施管理。

同時,這個盟會上的席位也決定了青海那些部落對大唐需要履行的一些義務進行配比。

收復青海後,大唐廢除了原本吐蕃或者說噶爾家在青海所實施的一系列征斂苛政,僅僅只保留了入貢與征募的義務。

入貢分為春秋兩季,貢額也並不高,每貢人取一縑。這樣的征貢力度,絕對不算是什麽大的負擔,而且並不存在太大的強制性,因為大唐根本就沒有掌握這些部族的具體人口數字,諸部落豪酋們如果不願意,甚至可以一縑不繳,當然前提是要放棄在盟會上的話語權。

當然這裏面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青海本身紡織業並不發達,大唐收取貢物的縑自身並不能生產。但這沒關系,他們大可以前往鄯州,在那裏的官造榷場將方物售賣換取。

頻繁的商貿與文化交流,是消除彼此陌生與敵視的不二法門,特別在這種邊市交易中,大唐是掌握著絕對的主導權,甚至在前期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讓利。不怕你賺,就怕你不玩。

至於征募,則分為兵役與錢糧兩個方面。諸部同樣需要按照族員比例,每年召集一部分的青壯族員,與大唐駐軍協同防守,以備吐蕃卷土重來。

至於這方面所產生的錢糧消耗,大唐會承擔一部分,不足的份額則就需要盟會進行籌措分擔。畢竟大唐駐軍也是在給他們守家,如果錢糧不繼,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回防海東,而他們則就要再次承受吐蕃的掠奪魚肉。

當李潼講起針對青海的這種統治模式,群臣在細節方面提出一些質疑與補充之後,很快便獲得了高票的通過,甚至有的臣員表示大可以在別的地方也依法推行。

這樣的模式的確是讓人耳目一新,大唐的恩威分享不再是針對於某一胡部勢力,而是擺在盟會這樣一個相對公開的平台上,任由地域中的胡部勢力各自進行競爭,既能對諸胡部勢力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同時又能避免當中狼子野心的胡酋狐假虎威、趁機壯大自己的勢力。

這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數年前發動叛亂的契丹大賀氏。契丹本有八部,但其中唯以大賀氏最為親近大唐,也獲得了大唐的重點扶植,結果就是養虎成患,大賀氏的李盡忠悍然叛唐,給河北與東北的秩序帶來了極大的破壞。

不過李潼卻並不打算即刻便將這一模式推及各方,首先成效如何還待檢驗,其次青海此地也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夾在大唐與吐蕃兩大帝國之間,又經過噶爾家長期不恤民生的統治而導致人疲勢窮,區域內並沒有太過強大的刺頭。

想要將這樣一個方案逐步推行為現實,也需要一個執行力極高的人,李潼所屬意的人選便是郭元振。海東設立一州為順州,郭元振將會擔任順州都督,兼領青海黜陟使,負責挑選成員、組建並監察青海議盟。

如此,青海的軍政秩序便格局初成,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觀成效,並隨時進行調整,而大唐也終於可以從青海這一戰局當中抽身出來,大大減輕邊務上的負擔。

接下來,隴右與青海便不需要再保持多達十數萬的駐軍規模,諸州僅僅只需要維持三到五萬人的屯田兵,屯墾備戰,錢糧方面的消耗可以完全依托當地自籌,甚至隨著青海局勢的平穩還會漸漸有所盈余。

隴右回撤的人馬,其中戍遠經年者可以卸甲歸鄉,同時擇其勛功優異者授給諸州團練職,為接下來的諸州團練與征兵儲備基層的組織人才。

另一部分人馬,則就要在長安與京營禁軍進行一番輪換調整,在這當中選募一萬精卒,以郭知運為安西大都護、接替唐休璟鎮守安西,增兵安西,加強對四鎮的控制,在未來幾年時間裏,張國臂掖,圍攻漠北的後突厥,徹底消滅東突厥的余孽!

除了這些比較重要的人事安排之外,其他大軍功士們,也都考慮他們各自的意願與邊務需求,或入朝禁衛,或北出磧口,為下一步的征戰大計儲備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