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60章 唐家有我,我有一劍

潼關雖為海內雄關,但唐興以來,此關防於真正的軍事上的職能與意義都大為削減。

若非天授年間武周代唐,皇太後恐關西躁鬧而波及神都形勢,另擇新址再造潼關關城,隨著黃河水位下切,原本的潼關舊城連基本的形勝之勢都不再具備。

神都革命後,潼關的存在又有了一層新的意義,那就是朝廷與陜西道大行台的地理分界線。雖然雍王兄長潞王李守禮一度擔任潼關東面的陜州刺史,但行台也並沒有借此將影響力大舉向潼關以東進行滲透。

倒是去年,朝廷趁著用兵河東之際,於潼關對岸的蒲州修築了一座鎮水城,用以收聚就近虢州、華州、同州等諸州人物以助河東軍事。當然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用以提防陜西道勢力東侵,使潼關不為東西獨險。

但再好的城防計略,首先還是需要確保擁有足夠的執行力,否則縱有關防也是形同虛設。

對於朝廷的這一點小心機,行台的應對方案就是放任乃至於鼓勵幾州士民響應朝廷征募,大量的關西人士、甚至包括原西軍老卒都循此征募進入蒲州境內,起碼有兩三千士卒都與行台有著或深或淺的聯系。

面對這樣一個局面,朝廷也不能確信蒲州所征募的甲兵究竟能否對行台形成制約,再加上當時河東形勢仍然嚴峻,已經來不及再從別州調遣兵力入駐蒲州,因此這個隔河相望的據點最終也沒有正式經營起來。

當然,若河東軍事有所從容之後,朝廷重拾這一構想,假以時日、深刻經營,或許真能將蒲州經營成為一個與行台軍事對抗的前線重鎮。但是很顯然,眼下是不能借此對雍王東行的舉動造成有效威脅。

所以,朝中在經過幾日商討後,還是決定通過談判交涉來應對這一次的危機。以宰相李思訓為首的十幾名朝士不無倉促的馳行西來,抵達潼關,希望能將雍王以及所部西軍成功勸阻於此。

李思訓等人來到潼關的時候,雍王所部才剛剛進入華州境內,但潼關守軍同樣也是西軍的一部分,守將李湛便暫且將他們接入關城安頓下來,等待雍王殿下的到來。

等到的時間對李思訓等神都來客不無煎熬,但同時也是略有心安。兩京之間道路暢通,雍王又久掌軍機,當然明白兵貴神速的道理,但如今仍是有條不紊的行軍,可見雍王還沒有真正做出以武力幹問朝事的決定,氛圍雖然緊張,但仍不失挽回的余地。

懷著這樣復雜忐忑的心情,李思訓等人又在潼關關城中等候了幾天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他們的行動也並沒有受到多大的限制,甚至可以在關城周邊遊走觀察一番,守關將士們對他們的身份仍然不失尊重。

這樣的待遇,也讓李思訓等人感慨良多。近年以來,朝廷與行台之間的矛盾越發尖銳,而行台在朝士們心中的印象也是頗為惡劣,講起來就是驕橫、跋扈等等各種負面評價。

但其實說實話,朝士們整體而言真正實際感受到行台跋扈並不多。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負面印象,一者在於行台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態的霸府機構,並不利於中樞權力的集中。一者就在於從關西遷移到神都的那些勛貴、世族門戶們,他們都不遺余力的通過自身在關中所遭受的刻薄待遇,宣揚行台種種狂悖事跡。

特別是後者,乃是行台威脅論的主力,乃至於一度言之鑿鑿,認為東西必有一戰。

“觀此關防人事,由小度大,可知陜西道並非法外之鄉,雍王殿下也並非專擅獨斷、孤僻絕眾之人。”

李思訓不無感慨地說道,或是真的有感而發,或是想要以此安慰自己。

身邊眾朝士們聽到這話,別人還沒來得及開口回應,同樣有份出使的李嶠則忍不住笑起來:“舊時雍王殿下在都,誰人不目為天中雅客、以與雍王殿下坐而論歡為榮?唯是出掌分陜之後,需以權威懾眾,不再專務俗情,才漸漸為邪流中傷,俱非正直之論,徒博智者哂笑而已。”

李嶠與雍王交情不俗,雍王當年尚未為時流所重,彼此已經是詩文之友。只是在神都革命那一段敏感時期裏,因其舅父張錫的緣故與雍王有所疏遠。後來張錫遭貶,李嶠也受到連累,外任淮南,隨著張錫再次拜相得以返回朝中。

這一次雍王東行,朝廷的意思是以和為貴,所以在選擇使者方面也用了一番心思。李思訓既是宗家別支長輩,又是當朝宰相,而且過往與雍王並沒有什麽齟齬爭執,所以領銜此事,李嶠也因與雍王的舊時交情而豫此行。

“方今朝情多艱,唯是和氣為尚。雍王本就鎮國璧臣,當此時機,更不該非情非禮的觸怒疏遠。憾我與雍王殿下素少接觸,待殿下尊駕入關,還請李學士能盡力表達朝廷誠懇之意,彌合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