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5章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第2/2頁)

可是從雍王西行之後,朝廷對於陜西事務幾乎沒有什麽過問,但雍王卻能將之處理的井井有條。而在這個過程中,朝廷也完全沒有給予什麽援助。

如此一通細思之下,眾人才意識到一個問題,眼下的雍王對朝廷可以說是萬事不求,但朝廷若沒有了雍王則萬萬不可。單單雍王如今所擁諸權柄,朝廷哪怕派遣三五名有才志士,怕也難以完全接手過來,且能做的與雍王一樣出色。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一些朝臣才漸漸意識到為什麽今日議事伊始,氣氛就顯得這麽古怪。

本來慣於韜光養晦、諸事不爭的狄仁傑居然搶先發言,對於隴邊功事多有哂薄之論。至於宰相崔玄暐,態度則就表現的更加明顯,其對雍王惡意滿滿,幾乎還超過了目下時局中最憎惡雍王的一批關隴勛貴。

李昭德先作辭言,然後才針對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樣也大悖於往常的行事風格。

至於雍王一系的官員們,任由朝臣爭論,卻一直沉默以對,不作爭辯。原來包括潞王的提前退場,都是有恃無恐的底氣滿滿。

現在陸元方主動將這個大眾一時間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局底層邏輯給道破,當中所蘊含的信息量之大,更讓人一時間難以盡數消化,但也都能讓人根據各自具體的處境而有所聯想。

聽到陸元方這麽說,皇帝李旦嘴角也有些不自然的顫了一顫,他之所以在開始會議之前便表示今天之論功事問題、不涉其余,就是還想維持一個假象的體面,不願暴露出朝廷在面對雍王問題的時候束手無計的窘境,不願暴露出雍王對於眼下的大唐社稷、其不可替代性甚至還要超過自己這個皇帝!

狄仁傑等河北大臣先人一步的表態,的確讓李旦心緒為之一定,起碼眼下朝堂中還並沒有眾口一辭。但接下來李昭德的表態卻讓他方寸一亂,乃至於暗生退縮之想。

李旦不滿於眼下的朝情局面,想要做出一些改變的嘗試,或許他自以為隱藏的很好,但李昭德、狄仁傑等俱都久經政鬥考驗,經驗豐富,又怎麽可能看不出皇帝心中所想。

李昭德看似是就雍王一事以退為進的挾持上意,但本質上還是針對皇帝李旦那顆已經漸有騷動、但又全無方略的心。

皇帝想要有所改變,但又根本不知要從何處入手、做出什麽樣的調整且達成什麽樣的局面。但李昭德作為政事堂權柄最大的宰相,他的存在就意味著當下正在運行的朝情秩序。

他小題大做的拋出請辭,就是為了讓皇帝稍作冷靜、稍作前瞻,就算打破了眼下的朝情秩序,在接下來新形成的秩序中,皇帝又能作主幾分?所達成的秩序局面,又是不是皇帝所希望的那種?

不說皇帝李旦,李昭德對於目下的朝情局勢也是不乏失望的,哪怕他在這個秩序中權柄頗重。而且皇帝這樣的心意淺露,會不斷有人洞悉到且加以利用,其方式無非是針對李昭德加以進攻。

李昭德雖然鬥志不乏,不懼任何挑戰,但他覺得好不容易所爭取來的大唐新世,不該再執著於各種內耗政鬥。

所以他表態請辭,也真的不是恃寵生嬌的以退為進,雍王的事跡真的讓他頗為羨慕那種退出紛爭、專注營邊的處境。

他或許沒有雍王那樣的才具氣量,但若能外使北上,專心解決突厥的邊患問題,同樣也讓他頗為期待,乃至於甘心為此放棄宰相勢位。

畢竟如今的他,已經是神都這個政局中最大最醒目的目標,只要一日沒有鬥死鬥殘他,隱藏在暗處的黑手怕是就不會停止。而更恐怖的是,可能這些黑手中還有一只手是屬於皇帝的!

陸元方直切根本的發言,讓接下來的各種議論都變得敷衍潦草,眾人不再急於就此發表什麽看法,轉而開始思考一些更加切身的問題。

感受到這氣氛的變化,李旦索性叫停議事,著令政事堂後續繼續進行,自己則離開了政事堂。

行出政事堂後,李旦並沒有返回宮中,略作沉吟後,他便沉聲道:“去上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