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7章 李氏名駒(第2/2頁)

跟李潼有些關系的還有一件事,那就是早前前往麟台鬧事的來子珣被入罪、流放海南振州。唐人罪徒流放也有講究,一竿子打到這麽遠,基本上也就是不打算再讓他活著回來了。比如武承嗣他老子武元爽,就是被流放振州死掉的。

這樣一個酷吏,其政治生涯還沒有正式開始便被提前畫上了句號,一如被弄殺於萌芽中的傅遊藝。

但這也不是什麽值得高興的事情,此前肅政台納新,李潼在那名單中就看到好幾個比較熟悉的酷吏名字,如侯思止、霍獻可、王弘義之流,只是仍然不見他們的二代目來俊臣。

李潼倒是挺想自己一通瞎折騰,小翅膀一扇直接把來俊臣這家夥給扇沒了。

除此之外,好消息也是不少,除了這一次編修禮書舉薦諸眾之外,李潼王府中第一批府員也都逐漸的走了出來。

八月後制舉連場,府佐中張嘉貞、李思文接連中第,雖然是各憑才學,但小小一個王府居然接連兩人應舉得中,也足令士林側目。再加上如今少王勢頭正盛,以至於都邑年輕人們都爭入少王門第以求應教。

張嘉貞應第之後,授為汾州司戶參軍,已經離開王府上任。李潼雖然挺想將府員留在近畿州縣,但他眼下在政務方面也乏甚發言權,僅有的一點資源還是要留在要緊處,所以也就放由張嘉貞外出歷練。

至於李思文,本身就是一個大官二代,甚至無需李潼為其籌謀,便直接擔任了麟台校書,同時也繼續留事府中,接替張嘉貞擔任長史。

至於鐘紹京與與史思貞,包括入府不久的蘇約,或是時運不濟,或是才力所限,則就都落榜了。盡管之後還有科目舉行,但幾人似乎都有些灰心,不再專心備考。

但就算不應考,他們現在也是不愁出路的。鐘紹京被召入麟台擔任一個八品主事,畢竟其人筆才雄健,還要超過李潼那仍在苦練的顏體。

史思貞則被塞進了太樂署擔任協律郎,也算是得償所願,找到了適合自己發揮的地方。

至於蘇約則就有些難辦,其人本就科舉落第,制舉又不中,到如今連個出身都沒有,即便李潼強舉任事,也只能擔任一個流外令史。

既然如此,在征求其人意見之後,李潼索性將之塞進了少府尚方監擔任一個管理匠戶的流外典事,也方便監守自盜、從官家掏點技術人才出來。

王府司馬王仁皎,則被疏通關節,吏部銓選之後外放擔任神都郊縣偃師尉。之所以將一點資源投放在王仁皎身上,就在於王仁皎本就出身關中府兵,與流亡兩京之間的那些軍戶流人們不乏共同話題,這對故衣社的初期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

至於桓彥範,則托他姑姑太平公主的關系,搞到了右金吾衛擔任兵曹參軍。用太平公主的話說,戲坊設在城外,總要有親信之眾負責看顧,於是桓彥範便光榮就任那仍在建設的戲坊保安大隊長。

有出自然自然有入,除了補入王府的韋安石等人之外,李潼在崇文館還搞到一個大大的驚喜,那就是開元名將李祎。

李唐宗室雖然泰半凋零,但也有例外,除了李潼一家逆流而上之外,還有一家也終於等來了屬於他們的春天,那就是吳王李恪的子孫們。

永徽年間,長孫無忌弄權搞死了李恪,雖然長孫無忌倒台後,高宗李治追封李恪,但仍然沒有赦免李恪的兒子們,反而拉了遠支李孝恭的孫子繼承李恪的爵位。

一直等到高宗也涼了,武後臨朝,李恪的兒孫們才得到赦免,返回時局之中,各自任事。由此也可見武則天也不是與李家天生有仇,關鍵你得記吃記打。

比如李恪的長子李仁就任外州刺史,頗有事績,再加上積極獻瑞,甚至李潼在禮部還過手幾份,所以也是大得神皇歡心,不獨爵位提升為縣公,更獲殊榮賜名李千裏。

李祎是李恪三子李琨的兒子,與李潼年紀相仿,其父在外州擔任刺史,而他則留在崇文館進學。

原本李潼看多時流,對於那些歷史名人已經不怎麽感冒了,可是在崇文館見到李祎後,一顆心又悸動起來,聊著聊著便把李祎聊到了他的王府,接替王仁皎擔任王府司馬,要把這個小馬駒調教起來。

這樣的日子,繁忙且充實,不時還有小驚喜,本來也是舒心。

可是九月下旬某日退朝之後,在陪他奶奶吃飯的時候,武則天一句話又讓李潼忐忑起來,他奶奶居然讓他去見見他四叔李旦,問問十月龍門典禮有沒有什麽文物儀軌的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