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9章 大明律(第3/3頁)

但劄薩克圖汗已經兵敗身死,面對軍心士氣正是旺盛,戰力精良的大明軍,他們不敢挑釁,只能灰溜溜的退走。

……

紮薩克圖汗兵敗身死,土謝圖汗身死,而另一個車臣汗早前為劄薩克圖汗擊敗,帶領殘余的部眾,逃往尼布楚北面,往伏爾加河下遊而去,土謝圖汗向大明臣服,整個喀爾喀蒙古都納入大明的勢力範圍。

但這並不是結束,歷史上,華夏文明曾經數次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將遊牧民族打的倉惶北遁。但因為距離遙遠、地理氣候和時代的技術所限,華夏王朝無法在喀爾喀蒙古立足,不論戰果多麽輝煌,軍事多麽昌盛,最後也都得撤走。

匈奴滅,突厥起,其後是契丹,女真,蒙古,草原遊牧源源不絕,始終是華夏的大患。

這一世也一樣,雖然大明國力已經走出低谷,漸漸中興,但朱慈烺非常清醒,他知道,要想控制喀爾喀外蒙古,絕不是一時一力所能做到的,必須從長計議,現在最好的辦法,還是應該效仿清朝治理羈絆外蒙古之法,確定藩屬,先穩固勢力範圍,再徐徐圖之。

……

召集內閣和軍機處重臣,經過商議和審慎的考慮,朱慈烺決定,封原劄薩克圖汗的弟弟,投降的錫裏巴咱爾,為新的紮薩克圖國公;封奮勇沖殺,原本只是一個小諾顏,但在喀爾喀立下大功的車臣降將沙希岱為新的車臣國公,加上土謝圖汗,外蒙喀爾喀依然是由三個國公分治。

不同的是,劄薩克圖蒙古的土地和百姓,分出一半給予新的車臣國公。等於原本實力較小的車臣蒙古,成為喀爾喀蒙古最強大的一方。

三方都施行大明年號,大明朝廷為他們劃定邊界和草場,非有大明朝廷的命令,三方人員和兵馬,不得逾越邊境一步,如果是牲畜走失,也需要雙方協調解決。

大事聽命於大明,如果是三方起了糾紛,需得等大明朝廷的裁決,在大明裁決沒有出來之前,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動,如果有違,大明不但削除他國公的位置,而且興兵討伐。

為什麽規定這麽嚴?

就是為了防止三方相互吞並,形成統一。

因為固定邊界,禁止人員流動,時間長了,三方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固定的心理認知,他是他,我是我,即便有野心者想要將他們三家統合為一家,也是會增加很大的難度。

清朝是這麽做的,甚至有鼠疫饑荒年,牧民不能自由遷移放牧,最後餓死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