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蘇州抗稅(下)(第2/3頁)

天亮之後,吳縣百姓忽然發現,原本喧囂如潮的街頭,竟然一下變的冷冷清清,街上再沒有抗議呼喊的生員秀才,只有一隊隊甲胄明亮的軍士在城中巡查,街口更設置有哨卡,嚴禁通行。

而在吳縣之外,蘇州乃至整個南直隸地區,都出現了軍隊的影子,錦衣衛四出,各地也都在持續的抓人。

原本江南士紳各地竄連,想要反對朝廷新政的氣焰,頓時就被壓了下去。

但局勢並沒有安穩,或者說,江南士紳仍然沒有放棄和屈服,他們蠢蠢欲動,仍然在伺機反撲,吳縣之變的影響,仍然有擴大和波及的可能。

……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吳縣之變事發之後,江南士紳官員的奏疏雪片一般的飛向了京師,大部分都是為金聖嘆等人求情、甚至是鳴冤的,更有官員上疏直指吳縣知縣任維初為政缺失,手段粗暴,致使地方不安,百姓不寧,金聖嘆等人不過是出於義憤,方才聚眾哭廟,且“哭廟”乃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並無反對新政之意,請陛下從輕發落。

已經致仕的袁繼鹹上疏朝廷,稱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一事,古所未聞,讀書人顏面無存,斯文掃地,實乃當世第一荒唐事,朝廷強力施為,地方官員施政不當,金聖嘆等人反對,也是情有可原,朝廷若是嚴厲懲罰金聖嘆,不但損害大明養士兩百多年之德政,亦會失去天下人心。

最後,袁繼鹹更是苦口婆心的哀求,求隆武陛下暫緩施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不然天下必然動蕩。

不止江南,京師官員也紛紛上疏為金聖嘆等人求情。

一時。營救金聖嘆,竟然是成了天下官紳共同努力的一件事。

但有一人例外,那就是內閣錢謙益,面對金聖嘆一案,一來是避嫌,二來也似乎是在表明某種態度。

……

乾清宮。

面對如山如海的為金聖嘆求情的奏疏,隆武帝朱慈烺臉色凝重。

作為一個穿越者,曾經熟讀金聖嘆點評的《水滸》,對金聖嘆的才學,朱慈烺是深為佩服和欣賞的,但作為皇帝,作為帝國的決策者,在面對“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麽重大的國策推行關鍵,他對金聖嘆,卻不敢有任何的憐憫。

如果金聖嘆是主事者,必殺,如果不是,或可高擡貴手。

而從李晃的調查和審訊看,金聖嘆為人孤高,率性而為,個人主義,以才子自居,狂放不羈,但就心思來說,其實單純的很,這一次就是出於義憤,上了幾個士紳的當,被人戴了幾頂高帽子,叫了幾聲金先生,流了幾滴眼淚,就不知道天高地厚,路見不平一聲吼了。

論起來,倒也符合金聖嘆喜歡《水滸》的性子。

因為就家中田畝來說,金聖嘆只有薄田幾十畝,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對他的利益損害極其微小。

一句話,金聖嘆被人利用,當槍使了,雖然他是名義上的領導,但其實的組織者卻是蘇州最有名的兩個士紳家族,一個翁家,一個吳家,正是這兩家人動用在一切,興風作浪,在背後唆使,鼓動,吳縣哭廟才會鬧出這麽大的動靜,以致於幾乎席卷整個蘇州和南直隸。

李晃到達蘇州的當天,就圍了翁家和吳家,緝捕了兩家的主事者,隨後簡單審訊,沒有動用大刑,只錦衣衛的大名和冷森森的刑具就嚇得兩家主事者屁滾尿流,竹筒倒豆子一般的說出了所有。

“翁家和吳家,抄沒全部家產,幾個主謀,一律斬首,其家人流放青海!”

“通風報信,和他們狼狽為奸的官員,亦抄沒全部家產,褫奪功名,流放青海!”

“金聖嘆等狂生,不讀書,讀亂書,褫奪功名,流放東北,終身不得入關!”

“不作為的官員,一律革職!”

等到刑部送來更多的案卷,大理寺審核無誤之後,朱慈烺作出了決定。

……

蘇州。

人山人海。

持槍的軍士在街邊維持秩序,橫著長槍,阻擋湧動的人潮。

車輪轔轔。

囚車來了。

被以“惑亂煽眾”定為重罪的翁家和吳家的兩個主事者,以及他們三個涉入案中的兒子,俱是披枷戴鎖,立於囚車之上,被押往刑場。

五人一路大哭,但哭的不是冤枉,而是饒命啊。

“翁家老爺。”

“啊,吳家老爺~~”

百姓騷動。

作為蘇州地區的望族,翁家和吳家出了無數的官,翁家甚至是三代進士,其威勢甚至是壓過蘇州知府衙門,但想不到今日竟然是這般的下場,所有家產抄沒,家人流放兩千裏,皓首白發之際,也要被推上刑場,人頭落地,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兩家是吳縣暴亂的幕後策劃者和藏鏡人,朝廷律法森嚴,陛下雷厲風行,一點情面都不給,將兩個在蘇州延續了幾百年的望族,連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