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章 第二次松錦之戰(七)(第2/3頁)

因此,隨著征糧命令發出,建虜各地立刻就烏煙瘴氣,哭喊不斷,為了保住家中僅有的存糧,很多地方都傳出了抗爭的事件。

不過在多爾袞的嚴厲命令,和八旗的血腥鎮壓之下,所有的抗爭,最後都以屠刀沾血而結束,歷經一個月的時間,徹底搜刮之後,多爾袞終於是籌集到了出征所需的最低糧草,十五萬人,八個月的使用。

但多爾袞一點喜悅都沒有,他知道,遼東地界被刮了三層,經此一次,“大清”在遼東的統治根基,已經是大大崩壞。不要說蒙古,漢人,就是女真人自己,也對大清朝廷,對他這個輔政王,充滿了無比的怨恨,錦州之戰勝了也就罷了,如果敗了,不需要明軍攻打,大清朝廷自己怕就會轟然倒塌。

……

但沒有其他選擇,為了大清的存續,即便是墜入十八層地獄,他多爾袞也義無反顧。

在這一月中,多爾袞加緊時間,準備各種物資,制定做戰計劃,訓練即將隨他出征的那些少年兵和老年兵。而同時的,他也在等一個消息,那就是外蒙古喀爾喀的援兵。

元朝之後,蒙古分為漠南、漠北兩部,漠南就是俗稱的內蒙古,靠近大明和建虜,漠北就是外蒙古,也就是喀爾喀蒙古,所謂的漠,就是沙漠,因分布於喀爾喀河(哈拉哈河)流域而得名。

外蒙喀爾喀,有三大部,三大汗王,分別是土謝圖汗、劄薩克圖汗、車臣汗,因為距離遙遠,兩千裏的距離,除了通商,馬市交易,他們和大明或者大清打交道的事情並不多,

崇德三年(1638),即崇禎十一年,喀爾喀三部“遣使來朝”,向黃太吉臣服,以後,每年各貢“白駝一,白馬八,謂之九白之貢”,通過這項儀式,喀爾喀外蒙古三部,表面上臣服於了建虜,不過就實際來說,自然是自我治理,建虜鞭長莫及,難以對其施行管理,以後建虜和大明的戰事,他們也都沒有參與。

但這一次多爾袞卻是要把他們拉進來。

道理很簡單,雖然聚集了十五萬大軍,但多爾袞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十五萬大軍的成色,他知道,面對臥薪嘗膽,改革吏治,一直在操練新軍,此時在錦州聚集了天下所有精兵良將的隆武,這十五萬人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勝利,他必須找援兵。

而普天之下,他唯一能找的,也唯一有可能出兵的,就只有喀爾喀外蒙古了。

但喀爾喀蒙古不是傻子,兩千裏之遙,還要穿越沙漠,沒有巨大的利益,他們不會無緣無故的來攪合這譚渾水,所以,多爾袞拿出了一個喀爾喀蒙古三大汗王,土謝圖汗、劄薩克圖汗、車臣汗都不能拒絕的條件,那就是元順帝留下的蒙古玉璽。

蒙古玉璽是為蒙古人天命的所在,林丹汗敗亡之後,他的妻兒投降建虜,並奉上了蒙古人的傳國玉璽,如此,建虜黃太吉得到了蒙古人的天命,成為了建虜和蒙古人共同的皇帝,最初,喀爾喀蒙古三部不是太願意承認,但在建虜不斷遣使和斷絕貿易的壓力下,他們最終是屈服了。

這其中,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玉璽,如果建虜黃太吉沒有得到蒙古玉璽,喀爾喀三部是說什麽也不會向他臣服的。

但臣服歸臣服,喀爾喀卻從來也沒有為大清出兵,更何況現在大清風雨飄搖,已經快被明國逼到了絕境,這種情況下,喀爾喀就更是不會輕易為大清出兵了,不然明國秋後算賬,夠他們喝一壺的。

而要誘使他們出兵,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拿出蒙古玉璽。

蒙古玉璽是蒙古人心中至高無上的寶貝,尤其是對各個汗王來說,得到蒙古玉璽,就等於是得到了統治蒙古的名義和天意,他們如何能不動心?

但蒙古玉璽同樣是大清的寶貝,是大清號令蒙古各部的基礎,如果沒有了蒙古玉璽,大清以後如何號召蒙古?

因此,要拿出蒙古玉璽,非說服小皇帝和宗室大臣不可。

小皇帝好說,以“大玉兒”布木布泰的見識,肯定會同意自己的建議,大玉兒同意了,小皇帝自然也就同意了,關鍵是宗室親貴,尤其是禮親王代善,只要代善不反對,事情就能成。

這一次,多爾袞吸取了錦州撤軍的教訓,他決定先斬後奏,一面進宮面見大玉兒,一面令大學士剛林出使喀爾喀外蒙古,並且嚴令二十天之內,必須趕到喀爾喀,然後再給十天的準備,再四十天以後,喀爾喀的大軍要出現在錦州。

也就是說,多爾袞給了剛林七十天的時間。

“你告訴土謝圖汗、劄薩克圖汗、車臣汗,誰能幫助大清擊敗明國,誰的功勞大,蒙古玉璽大清就會賜予誰!”多爾袞道。

“奴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