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章 第二次松錦之戰(七)

……

沈陽。

多爾袞在等什麽?

等兩件事,第一,糧草;第二,喀爾喀外蒙古。

經過八年的戰事和封鎖,大清府庫空空,已經是拿不出大軍出征所需的糧草,這也是去年他身為輔政王,親自出征朝鮮,但卻只帶了一萬兵馬的原因。去年征討朝鮮毫無所得,內內外外一片指責,今夏連續無雨,眼見又是大旱,他正焦頭爛額之際,一個他最不想聽到的噩耗消息,卻是忽然傳來。

明國大軍兵出山海關,往錦州而來了。

最初聽到這個消息之時,不同於其他人的震撼和恐慌,多爾袞非常平靜,因為去年朝堂上下都反對他從錦州撤兵,不願意放棄錦州之時,他就已經知道,這一天終究是會來臨,只是沒想到這麽快。

——從錦州撤軍的計劃失敗後,他和洪承疇密議,洪承疇判斷,明軍最有可能攻打錦州的時間點,是明年,但想不到,今年明軍就大舉出動了,看起來,明朝的財政狀況,遠比洪承疇預料的更好,能籌集到的錢糧也更多。

明國“三十萬”大軍,兵出山海關,攻打錦州,大清不能不救,不唯錦州還有數萬大清勇士,也不唯英親王坐鎮錦州,不能失陷了大清親王,更因為錦州撤軍失敗之後,大清又往錦州挹注了更多的資源,錦州之後的廣寧,大遼河,牛莊驛,海州,都已經被抽幹了,已經毫無抵抗力,一旦錦州失守,明軍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接殺到海州城下,繼而是遼陽,沈陽……

所以,沒有什麽說的,錦州必須救。

雖然明知道這是隆武的陷阱,但大清卻不能不跳。

這是多爾袞的最大痛苦,也是他無可奈何、必須被命運巨輪推著走的承受。

要救錦州,必須有兵有糧,為此,多爾袞發下緊急動員令,大清境內,凡十二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子,不論女真,蒙古還是漢人,都得從軍,參與對錦州的援救之戰。

算盤打一打,各處統計了一下,大約能召集二十萬人,加上現有的十萬士兵,大清仍然有三十萬人可以用,除去增加鳳凰城和遼南復州的防守,沈陽留守的必須,保證大後方的安全,不被朝鮮和遼南的明軍騷擾外,多爾袞能帶往錦州的援兵,能有十五萬人。

至於後勤運輸,生產生活的維持,大部分都得交給國中的健婦。

但這十五萬人並不能立刻上戰場,需要配發兵器,補充裝備,還要簡單訓練,尤其是那些十二歲的少年,很多人的個頭剛剛高過馬車的車輪,根本沒有上過戰場,即便是建虜,他們的下一代也因為環境的改變,早已經沒有了上一代從小漁獵騎射的本領,猝然加入軍隊,他們和漢人一樣的茫然。

少年兵得訓練,老年兵也需要挑選,兵器裝備的配發,也是一大難題,在明國的封鎖之下,大清經濟民生日益凋敝,不但甲衣兵器湊不夠,連棉衣都是問題……

而這些困難之外,更大的一個難點是糧草。

大軍無糧草不行,但現在大清的府庫中,偏偏沒有糧草,為了籌集軍糧,多爾袞請小皇帝福臨下令,向各旗旗主、宗室親王借糧。

同時下令,不論宗室親王,還是普通百姓的家中,所有人都只能保留一月的存糧,多出的要全部上繳朝廷,由朝廷統一調配。

不從者,一律以奸細論處。

面對福臨的聖旨和多爾袞近乎抄家的命令,從禮親王代善,到肅親王豪格,都沒有提出異議,不論真的還是假的,他們兩人都心甘情願的從府中拿出了大量糧食,無償交給朝廷。

有兩人帶頭,其他宗室親王,多鐸濟爾哈朗羅洛渾,到下面的郡王貝勒,也都是無條件的配合了,從這一點來說,建虜這個起於草莽的政權,此時仍有團結向前,共渡難關的覺悟。

雖然王爺宗室都配合了,或者說,表面上都配合了,但下面的普通官員和將領,卻並非人人都有這樣的覺悟和特權。

這個時候要糧,其實就是要命啊。

被明國封鎖了七八年,大清日漸困難,糧價布價飛漲,糧價黑市已經漲到了一石十五兩銀子,即便如此,還不一定能買到,從去年到今年,不論文臣還是武將,都沒有領到一分俸祿,很多家奴都已經揭不開鍋了,餓死的消息,比比皆是,這種情況下,不領也就罷了,還要從家裏往外拿?他們如何能願意?就算他們自己願意,他們家裏人也不願意。

更何況,誰也不知道此次出征能否勝利?敗了一切都完了,即便是勝了,但如果時間漫長,家裏人怕也是要餓死了,因此無論如何,也要多保留一些糧食,不能都交給“大清朝廷”。

官員將領都有這樣的想法,何況普通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