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3章 京察(第2/3頁)

連陛下的皇莊,藩王的土地都不能免,還有誰能擋?

消息傳出,天下的窮民都是開心,高呼萬歲,但是攤丁入畝推行開來,以後他們每年就不用再交“丁稅”了,可以省下一大筆的錢,而有田的士紳卻都是不滿,這麽一改革,等於他們每一年要向朝廷多交很多的錢糧。

更不用說,朝廷這一次一視同仁,對於士紳免賦的田畝,居然也要被納入“攤丁入畝”的田地之中,因此士紳們十分不滿,原來在這之前,在他們心目中,隆武帝攘外安內,掃平流賊,抗擊建虜,是大明有史以來的第一明君,但攤丁入畝,損害到他們的實際利益之後,他們對隆武帝的好感,大大下降,原本在士紳之間傳頌的,對隆武帝的贊歌,一下就銷聲匿跡了。

而紫荊城中的朱慈烺也知道,他和士紳的蜜月期,已經是結束了,接下來,他還要面對更多的挑戰。

要面對挑戰,就需要有更多的武器,同時也需要有更多的能堅決執行他命令的官員……

想到此,朱慈烺目光看向了禦案上的兩份奏疏。

一份京察。

一份是舉薦錢謙益的奏疏。

……

正月十六日,內閣六部和都察院官員異動。

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調任京師,為都察院左都禦史,原都察院左都禦史方嶽貢,調任南京,為禮部尚書,等於兩人調換了一下位置。

原戶部尚書傅永淳調往南京,為南京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倪元璐轉任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的空缺,則由內閣三輔袁繼鹹兼任,戶部侍郎堵胤錫,轉調吏部,為吏部侍郎。

消息傳出,群臣私下裏立刻議論。

——今年為隆武二年,是為六年一次的京察年,京察乃是大明慣例,每六年要對南北兩京的官員進行一次大考察,謂之“京察”。京察時,四品以上的官員由皇帝親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員由吏部、都察院會同考察,如果考核不合格的官員,會被貶職,甚至是罷黜,削職為民。

——照例,京察乃是吏部和都察院的權責,內閣是不能插手的。

當然了,事在人為,張居正為首輔時,就曾經插手過京察,將一些原本是乙等的官員,改為甲等。

京察有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謹八個判詞,考滿則有稱職(甲)、平常(乙)、不稱職(丙)三種標準。

最初,京察是相當嚴厲和嚴苛的,但明中期以後,考核制度逐漸廢弛,漸漸流於形式,或者是淪為黨派之間排除異己的一個工具,“黜貪存良”的意義也漸漸不存在了。

朱慈烺要想整頓吏治,振作官場,清除一些頑固,非得從嚴京察不可。

而要從嚴京察,就得有左都禦史和吏部的完全配合——左都禦史方嶽貢雖然是一個清官,也是一個直臣,但性子過於古板守舊,和劉宗周黃道周同出一轍,如果繼續由他執掌都察院,朱慈烺想要在今年京察中,清除一些占據要害,頑固守舊的官員,怕是根本做不到的。

但左都禦史不是輕易就可以替換的,能擔任左都禦史的,都非得是德高望重之人不可。

這也是朱慈烺拔擢錢謙益,將他從南京調到北京的原因。

錢謙益威望足夠,而且坐了這麽多年的冷板凳,先被提為南京禮部尚書,現在又來到京師,成為實實在在的左都禦史,心中必然感激,以他的圓滑和機巧,一定知道該怎麽報答皇帝陛下的知遇之恩。

對於隆武帝忽然調換方嶽貢和錢謙益,朝臣並非沒有異議,其中四輔範景文就反對,他說,憲台無過,何以忽然要調到南京?錢牧齋雖然有才,但諫言並非其所長,更何況錢牧齋當年主考南直隸之時,考生作弊,錢牧齋身為主考,有失察之責,先帝遂不再任用,現在任其為左都禦史,怕是不妥。

憲台,左都禦史的尊稱。

“先帝不用錢牧齋,不過是因為溫體仁之故,溫體仁平庸之輩,外忠內奸,苟以充位,遺患多多,朕豈能因他而不用錢謙益?”

但朱慈烺不理。

……

過往京察,四品以上官員,用“自陳疏”的形式,向皇帝報告過去六年的工作,並謙虛自省,說自己做的不夠好,希望皇帝能夠罷黜自己,選用其他賢能。皇帝在看完自陳疏後,通常對臣子多加鼓勵,然後將其留任——每一次都是如此,行禮如儀,如表演一般,甚至皇帝到底有沒有看臣子們所寫的“自陳疏”?其實都是一個疑問。

而四品以下官員,則是不同,除了政績之外,更多的是看黨爭,又或者是南北之爭、鄉籍之爭、師生之爭,

總之,但有關系,即便政績不佳,也可為甲等、最不濟也是乙等,可以繼續留在京師,如果沒有關系,那就對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