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軍機謀劃(第2/3頁)

但朱慈烺在看過李晃送來的詳細計劃書之後,還是支持了李晃。

……

軍機處到了,得到消息的諸位軍機大臣連同行走大臣和參贊參政參議已經在殿外迎接。

朱慈烺掃了一眼站在人群最後方的李定國,然後邁步進入殿中。

塞外蒙古的大沙盤去從年就支了起來,所以朱慈烺直接到了沙盤前,望著山勢和草原沉思,諸位軍機大臣圍著他而戰,參政參軍則已經開始進行沙盤推演……

“陛下。”

高鬥樞拱手道:“臣以為,不如緊急將張家口塞外三部的部眾和牲畜,全部遷入張家口,於宣府一代安置,如此,建虜勞師動眾,千裏來襲,最後卻撲了一個空,徒自浪費錢糧,等建虜撤走了,塞外三部再重新遷到關外也不遲。此正是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策。”

“怕是難!”

劉永祚搖頭:“蒙古人崇尚勇士,最不屑的就是不戰而逃,進入張家口雖然可以保存實力,令建虜撲一個空,但卻會大大失去蒙古各部,尤其是塞外三部的人心,更何況,塞外三部加起來人口將近二十萬,大部分都是居無定所,最遠的距離張家口有六七百裏,而建虜馬蹄急急,轉瞬即到,此時想要撤離他們,是萬萬做不到的,現在命令撤退,不說下面的一般部眾,就是三個蒙古國公也不會輕易同意。”

聽高鬥樞和劉永祚說完,諸位參軍參政參議小聲議論,隱隱地,對兩人的建議各有支持者。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緩緩道:“那就戰,建虜遠道而來,糧草困難,張家口卻只在京師五百裏之外,我大明沒有避戰的理由。”

李邦華堵胤錫微微點頭。

“陛下,如果是多爾袞親征,建虜和蒙虜最少能糾集六到七萬的騎兵,我軍兵馬怕是力有不逮啊。”

高鬥樞還是憂慮。

現在,因為收編了左營騎兵精銳,三千營的騎兵已經將近四千人,王允成的保定兵和李國英的通州兵,能湊到一千五百騎兵,加上宣府騎兵以及七拼八湊,大明京畿宣府地區能動用的騎兵勉強能有一萬人,張家口塞外三部去年都受到了重創,他們滿打滿算,最多能湊出兩一萬五千騎兵,加起來不到三萬騎。

但建虜和蒙虜最少有六萬騎,就兵力來說,大明處於絕對的下風。

雖然大明現在有強大的步兵,精武營已經具備和建虜主力對戰的實力,但塞外草原廣袤,多爾袞又是用兵行家,他是絕對不會擺開陣勢,和大明對攻的,他一定會發揮騎兵的機動優勢,時進時退,忽現忽隱,用巨大的空間和天然的騎兵戰場來疲憊、割裂大明軍。

這樣情況下,再精銳的步兵怕也難以發揮優勢。

某種意義上講,這次戰役將是一場騎兵對騎兵的大決戰,如果大明勝了,張張家口塞外三部穩如泰山,對大明會更加歸心,建虜在蒙古草原的威望將會一墜千裏,哈刺慎喀喇沁察哈爾三部蒙古必然離心,多爾袞深知這一點,因此這一次他絕對不會保留,絕對會使用最精銳的騎兵,沖擊大明的防線,以圖取的一場大勝,穩定蒙古草原和蒙古盟友。

如果說突破長城入塞,在大明地界上燒殺搶掠,經過連續兩次的失敗之後,多爾袞連同建虜親貴都已經失去了信心,不敢再輕易嘗試,但塞外草原,這廣袤的天地,依然是他建虜人和蒙古人的天下,鐵蹄滾滾,無人能擋,這一點,多爾袞還是有絕對信心的。

相比之下,無論朱慈烺本人還是軍機處的諸位軍輔,對塞外騎戰都是深有憂慮的。

雖然說,古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比比皆是,但只所以稱為戰例,就是因為太少,太驚奇,在軍機處成立之時,朱慈烺曾經說過:大國不打無準備、無勝算的大戰,大國不戰則已,既然要戰,就必須要取的全勝。

所謂的準備,所謂的勝算,其實就是兵力、裝備以及後勤補給的巨大堆砌,但是大明浩浩蕩蕩,聚集足夠的兵馬,配備精良的裝備,保證糧餉和後勤,穩紮穩打,步步向前,收復遼東,甚至是打擊更北面的外蒙古以及羅刹國,都是按部就班的事。

後世裏,某個超級大國對外作戰就是這種策略,先聚集足夠的兵馬和裝備,然後在短時間之內進行密集打擊,摧毀一個小國,不過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因此,軍機處每日最大的工作,並不是絞盡腦汁,思謀什麽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僥幸事,而是全盤謀劃,發揮大明的人數和裝備優勢,用巨大的體量去碾壓蒙古和建虜。

——對大國來說,這是最穩妥的取勝之策。

如果是步戰,就關內來說,大明隱隱已經可以做到了,但關外戰,在廣袤的、蒙古人最為熟悉的草原戰場上,大明還是力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