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軍機會議(第3/3頁)

翻開冊子第一頁。

“遵陛下旨意,我大明對蒙古戰略,分為近,中,遠。”

“近期目標,是離間建虜和蒙古人的關系,即便不能降服,也要令蒙古人保持中立,如此,宣府大同等地的戰事,就可以緩解,建虜再從這些地點入塞。我大明提前也能得到情報。”

“中期目標,恢復太祖高皇帝設立的大寧、開平、東勝三衛,將長城防線向前推進,壓制蒙古人,將建虜和蒙古人分割,解除長城危機,令建虜蒙古人無法再擾亂長城和京師,就如洪武、永樂之時一樣。”

“遠期。將蒙古納入大明版圖,改土歸流。”

雖然有冊子,但參謀司李紀澤還是站起,就著地圖,和梁以璋兩人,同時進行講解。

眾人都聽的仔細。

禦座上的朱慈烺閉上眼睛,也細細傾聽。腦子裏卻是閃過很多過往……

對於蒙古人的防備,洪武皇帝朱元璋是做的最好的,不止派徐達藍玉等明將不聽的北征,給北元以打擊,更深知僅靠一條單薄的長城是無法擋住蒙古人快速機動的騎兵的,於是在遵化以北一百裏,先後設立大寧、開平、東勝等三個塞外軍衛,將沙漠到長城的這段空白區域牢牢控制。

大寧、開平、東勝三衛相互連接,三大軍鎮互為犄角,作為戰略縱深,這等於在長城之外,大明又多了一道防禦體系,蒙古人要攻進攻大明,非拿了這三衛不可,朱元璋接著又把寧王分封到了大寧,再一次加強塞外三位的實力,巔峰時期,寧王麾下兵馬有七八萬人之多,且都是塞外遊騎的精兵悍將,實是大明北方的堅強防線。

但使三衛在,寧王在,大明朝的歷史,也許就不會像今日這般悲催了。

可惜的是,靖難之役後,取得天下的成祖朱棣,擔心分封在大寧的寧王效仿自己,也來了一個靖難之役,於是就將寧王遷到了保定府,後又遷到江西,大寧衛所管轄的所有衛所一並內遷或者撤銷。就這樣,從洪武到永樂經營了十二載、為大明北方定海神針的大寧都司被放棄,十幾萬人進入長城之內。

而大寧衛空出的地盤,很快就被蒙古人占領。

如此,明朝北方的長城防線正面暴露在了蒙古人的面前,他們隨時都可以長驅直下,騷擾大明。這也是後來的土木堡之變、甚至是大明滅亡的一個根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