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遼西(第3/3頁)

若非寧遠堅固,糧草充足,吳三桂又守城得法,恐怕就沒有後來的吳奉旨勤王,放棄寧遠,急救京師,接著又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的故事了,因為崇禎十六年,寧遠就已經陷入險境,幾乎就被建虜攻破。

吳三桂麾下兵馬的實際數量和精銳程度,軍情司雖然有一定的了解,並定期上報,但朱慈烺卻嫌不夠,所以今日他要親自了解。

另外他也想知道,遼西土地肥沃,極適合種植玉米,如果他在遼西推行,百姓們會不會支持?

了解之後,朱慈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比起內地軍戶的糜爛,寧遠地區的軍戶都尚有一戰的能力,家戶之中,以青壯年居多——原因也簡單,現在的遼西軍戶,大部分都是從遼東逃回來的,年老體弱的,不是死在建虜的鐵蹄之下,就是病在了半途,能熬到遼西的,基本都是青年人。這些青壯年大約有一萬余人,人人都和建虜有血海深仇,組織起來,應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除了在地軍戶,另有一些堡子,完全都是“客軍”在把守,比如原山西總兵李輔明帶來的山西兵,李輔明在塔山戰死之後,這些山西兵又被範志完安置在了沿線的堡子裏,繼續為大明守衛遼西。

憂的是,各部堡子看似堅固,但其實根本架不住建虜炮火的猛轟,也就說,但使建虜來攻,這些堡子都是守不住的。另外,堡中的青壯年雖然多,但他們耕種的土地卻都不屬於自家,九成以上都是在為“遼西將門”家當佃戶,所謂的遼西將門,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祖大壽了,祖家世代在遼西為將,傳到祖大壽,不論是影響還是實際權力,都達到了巔峰,有一種說法,錦州周圍,三成以上的土地都屬於祖家,可知祖家財力的強大,也因此,祖大壽才可以組建起一支強大的私兵。

祖家之後,那就是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