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處置逮賦(第2/3頁)

而一旦在京察中被革職,官員尤其是六七品的禦史言官,幾乎很難再有出仕的機會,等於是再也不能當官了,所以這個處罰不可謂不嚴厲。

不過京察的權力主要在吏部,都察院並不能決定,即便如此,也讓那些沒有合格的禦史言官們聽得心驚肉跳。

李邦華說完,退了回去。

朱慈烺淡淡看著李邦華,心說禦史屬於都察院,李邦華身為左都禦史,乃是言官之首,但他卻不袒護屬下,如此風骨,令他敬仰,殿中群臣可以托付重任的,也就只有李邦華了。

朝臣都看向周延儒。

現在,戶部吏部,都察院都說了自家的意見,該內閣做總結了。

周延儒清清嗓子,向崇禎帝深深一鞠,開始說內閣的意思。

比起吏部和都察院,內閣的處置比較適中,除了斥責和罰俸之外,所有不夠五成的禦史言官,明年要繼續出京,仍往原地區追逮賦,追不到八成,不得回京;而五成之上的則是要抽簽交換地區,任務也是八成。總之一句話,明年禦史言官大部分還是要出京,而且最少又是一年。

言官微微騷動。

朱慈烺心中卻是明白,作為首輔的周延儒其實也不希望言官在朝中礙手礙腳,原因也簡單,在大明朝,能令首輔低頭的,除了皇帝之外,就只有言官了,連張居正那樣的牛人,在被言官彈劾之後,也不得不暫停職務,向皇帝上疏請罪,至於那些被言官彈劾,立刻就上疏辭職的首輔,更是數不勝數。

就制衡相權來說,言官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但就現在亟需平穩的亂局來說,言官就顯得有點礙事了,如果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儲君,朱慈烺絕不會希望首輔將禦史言官們遣出京師,那樣一來,相權有不受監督的危險,不過朱慈烺本身就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儲君,如果言官們留在京師,第一個要監督的恐怕不是首輔,而是他這個儲君。

也因此,雖然明白周延儒的機心,但朱慈烺並不點破。

“準。”禦座上的崇禎帝道。

朱慈烺心中一動,登時明白,對言官的處置,周延儒和父皇肯定已經是商量過了,所以父皇才會毫不猶豫的準許。

朱慈烺和周延儒都不希望言官礙事,崇禎帝好像也有這種意思。明朝的首輔和唐宋的相,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因此崇禎帝並不擔心周延儒的相權不受控制,別的不說,只要崇禎帝願意,一個口諭就可以令錦衣衛拿下周延儒,而周延儒沒有絲毫的反抗能力。

最重要的是,言官們出京一年,只收到三五成的逮賦,這實在是讓崇禎帝憤怒,他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如果令言官們舒舒服服,來年繼續留在京師,那以後再令官員出京,官員們還會盡心嗎?

所以不能放過。

“是。”

言官們雖有很多不滿,但卻也不敢說什麽,一來崇禎帝已經準了,二來比起都察院直接定為丙等的處罰,內閣令他們再去追賦,等於是又給了他們一次機會。出京雖然苦,但卻比直接免職要好太多了。

處置了出京的言官,接下來的議題是所有人都關注的重點,那就是關於逮賦者的處置。

照年初皇太子的諫言,內閣的命令,所有在年底之前沒有清償欠稅的逮賦者,從明年起,就要按照十分之一的利息,收取滯納金了。而如果是故意欠賦者,其本人和家族三代之內,都不得再參與科舉,直系親屬有現職為官者,要立刻免職。

這一次催收逮賦,只收到了歷年的五成,也就是說,有相當多的逮賦者不懼朝廷的命令,沒有清償逮賦,而他們的直系親屬為朝廷官員的為數不少,現在,朝廷是不是要按照年初的命令,將他們全部免職呢?

在朱慈烺看來,這個問題根本無需朝議,既然朝廷已經有命令,並且三令五申,結果出來之後,照著執行就可以了。

但內閣和朝臣卻大為緊張,因為如果照年初的執行,全國將有一百多個官員被免職(原本更多,但朝廷命令下發之後,害怕丟官的官員都悄悄地將逮賦補上了),但如果再不準科舉,影響到的士子卻將近有十萬,江南各地必然掀起動蕩,內閣和朝臣,又百分之七十都是江南人士,每每收到親朋好友的書信,每一個人都是臉色鐵青,也因此,從一開始,內閣和朝臣對江南追逮的工作就不是太積極,坐視禦史言官在江南毫無成果,現在結果出來了,在暗罵江南士紳不知好歹,同朝廷做對的同時,他們卻也必須想方設法的為此事善後,既要保住朝廷顏面,也要為逮賦的江南士紳留一條出路。

從十一月份到現在,周延儒每每進宮,和崇禎帝討論最多的就是江南逮賦的追繳和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