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親自出關(第2/3頁)

“宣化情況如何?”勒住戰馬,朱慈烺第一句話就問宣化的情況。

“朱之馮已經收攏人馬,據守宣化,雖然有建虜遊騎在宣化周圍遊弋,但宣化並沒有被包圍。宣府總兵周遇吉已經率兵從獨石口返回,最遲今晚就可以到龍門衛。”何謙回答。

龍門衛在宣化東邊,距離宣化七十裏,是宣府十五衛之一(今河北赤城縣西南龍關鎮)。

朱慈烺點頭,宣府局勢的變化雖然比他預想的要糟,但遠沒有到糜爛的程度,建虜雖然破了青邊口和附近一些小堡子,但一些大的衛所依然在堅守,當然了,這和建虜攻擊的重點不在這些衛所,而是集中在張家口和宣化有關。

現在就看張家口和宣化能不能守住了。

比起張家口,其實朱慈烺更擔心宣化。

宣化是宣府鎮治所在,雖然城墻高大,易守難攻,但城中兵馬太少,朱之馮又是文官,對他的守城能力,朱慈烺心中是懷疑的。

至於張家口,朱慈烺堅信馬進忠最少能堅守兩日。

因此張家口不急,真正急的是宣化。

進到居庸關,顧不上欣賞關城的雄偉和險峻,朱慈烺立刻召開軍議,討論應對建虜之策。

原本,眾將對建虜都頗有畏懼之心,尤其是唐通和白廣恩這兩位是從松山的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僥幸者,每每提到建虜騎兵都是心有余悸,根本不敢和建虜硬拼,但潮白河大勝和墻子嶺的圍殲,提振了他們的心志,也振奮了他們的軍心。原來,建虜八旗也並非那麽強,只要謀劃得當,取勝並非遙不可及。死在潮白河邊的滿達海,在墻子嶺投降的阿巴泰,他們身邊的護衛哪一個不是建虜最精銳的白甲兵,最後還不是被全殲?

因此,眾將發言踴躍,紛紛請戰要救援宣化——經過潮白河和墻子嶺之戰,這些將領對太子的統帥能力已經完全認可,加上太子是國本,未來的皇帝,在太子面前肯定是不能“慫”,不管心裏的真實想法,表面上肯定都要“勇”。

朱慈烺卻很冷靜,他清楚知道,即便帳中聚集了大明最精銳的一批騎兵,但想要同建虜大軍面對面的硬拼,也是不能的,何況宣化距離居庸關一百八十裏,騎兵馳援最少需要一天半,如果半路被建虜的優勢騎兵截擊,情況就危險了,所以救援宣化必須謹慎。

從居庸關救援宣化,有兩條路,從居庸關,八達嶺,延慶右衛,到保安州,就可以直達宣化,這乃是大明的官道,可以稱之為左路,但宣化被圍之後,建虜對這條路一定會有所防備,如果大軍徑直前往,說不得半路就會中埋伏,另一條則是從八達嶺走延慶左衛,經雲川所,李家堡,從鷂兒嶺方向支援宣化。這一條稱為右路。

經過半個多時辰的討論,眾將大部分都支持走延慶左衛,也就是從右路行軍,不止是因為延慶左衛地勢比較險要,利於防守,更因為從李家堡之後,可以和周遇吉的宣府兵匯合,雙方合兵一處,可對建虜形成更大壓力。

朱慈烺不說話,只把目光投向參謀司。

參謀司李紀澤站起,小心翼翼,將參謀司的方案說出。參謀司的方案,算是結合兩方之長,先走左路,通過官道,從居庸關快速到達保安州(今河北省涿鹿縣城,距離宣化八十裏),然後從保安州分兵,疑兵沿著官道向宣化進發,主力則繞道李家堡,和周遇吉匯合。

聽完參謀司的方案,眾將都是贊同。

最後,結合最新的軍報和參謀司的草案,朱慈烺定出了一個援救宣化的計劃。

“啊?”

聽到太子要親自領兵出居庸關,往宣化而去,帳中所有人都是大吃一驚,從何謙以下,都有人全部都跪下了:“殿下,萬萬不可啊~~”

居庸關之外,延慶右衛的前方有一個小地方叫土木堡,那是大明從開國到現在,最慘痛的歷史教訓所在地,也是最大的恥辱,勛貴武將在那一戰中全軍覆沒,大明皇帝明英宗更是被敵虜擄走,若非於謙在京師力挽狂瀾,大明百年的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也就是從那以後,在沒有人敢建議皇帝禦駕親征,只恐重蹈土木堡的覆轍。直到今年五月份,開封之戰時,大理寺卿淩義渠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由崇禎帝親征,才算是打破了這一慣例,但淩義渠在提出此議時,就已經做好了下獄甚至是身死的準備,由此可知,建請皇帝禦駕親征是大明臣子根本不能碰觸的禁忌,因為很有可能會將皇帝置於危險之中。

現在,雖然不是眾將建請,而是太子提出,可一旦出了事,在場所有人都是死罪難逃,即便太子最後平安,但此事傳回朝中,也必然會掀起一場軒然大波,太子堅守居庸關已經是不易了,何敢再讓他到宣府冒險?你們這些臣子是做什麽的?言官朝臣,乃至陛下都必然憤怒,此時跪地的每一個人都逃脫不了言官的彈劾和陛下的責罰——置儲君於危險,亦是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