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東宮用意(第2/3頁)

“最後,洪承疇和祖大壽兩人有極強的象征意思,如果真能把他們兩人換回去,等同是向天下宣誓:凡我大明臣子,即便你已經投降了敵虜,我大明都有辦法將你捉拿回來,以律論罪!這不但是壯了我大明的國威,也震懾那些未來可能投降的將領。而如果朝廷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給洪承疇和祖大壽兩人輕罪,那麽對那些已經投降的遼東邊將,就又有了某種暗示……”

沈霑有所明白,皺眉道:“虜酋狡猾,怕是不會輕易讓東宮的謀劃實現吧?”

李晃淡淡道:“高手下棋,我等哪能知曉?不過祖澤潤一放,對遼東舊將的影響已經形成,東宮的謀劃就算不能全部成功,成功一二卻是不成問題的。”

沈霑想一想:“這些道理,朝臣們不明白嗎?”

“那些做實務的自然明白,比如今日剛剛到京,風塵未洗,就立刻上疏,贊同換俘的兵部尚書馮元飆。左都禦史李邦華做過兵部侍郎,知曉兵事,對東宮的苦心,應該也是明白的,不過他是言官之首,掌彈劾糾正,因此不宜站出來贊同東宮,最後就是內閣首輔周延儒周閣老了,我猜,以周閣老的聰睿,他對東宮的用意,應該是很清楚的,不過他絕不會站出來贊同東宮。”

“一來他是首輔,一言一行都代表內閣,在群臣洶洶,陛下態度不明的情況下,不宜過早表態,第二,周延儒有私心,他最在意的並不是什麽遼東局勢,而是他首輔的位置,一旦他對換俘之策稍有認同,原本攻訐東宮的奏疏和言論,立刻就會轉向他,他首輔的位置,說不得就難保。他可沒有馮元飆那樣的決絕,這廂還沒有上任呢,就已經做好了丟官的準備,敢同清流們對著幹。因此,他能保持中立就不錯了,對東宮之策,絕不敢露出絲毫贊同之色。”

“至於那些清流和自認道德君子的文人,他們最在意的是沒有陛下和內閣的同意,東宮就私放了祖澤潤,說小了是妄為,說大了就是預權涉政。至於東宮平略遼東的大計,和為大明長遠的苦心,他們才不在意呢。”

“歷來,最清閑的莫過於袖手旁觀,什麽也不做,真正做實事的,都是要得罪人,要惹道德君子厭煩的,一旦有所失誤,更是要被千夫所指,甚至是遺臭萬年。今日就是如此,連東宮都不能幸免,何況他人?”

李晃聲音很平淡,但卻很悠遠。

沈霑微微皺了一下眉頭,他隱隱聽出了李晃對東宮的惋惜和不平。多年的兄弟,他深深了解李晃,雖然並不懷疑李晃對貴妃娘娘的忠心,但心裏還是有點不舒服,於是輕輕咳嗽一聲,算是提醒李晃,然後道:“這些道理,難道東宮不明白嗎?”

李晃卻並沒有受影響,淡淡道:“東宮當然明白,不過東宮所想的和所謀劃的,和我們並不一樣,在他看來,一百分和九十分沒有區別,清流們妨礙不了他儲君的位置,他寧願擔一些惡名,但卻要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沈霑又皺了一下眉頭:“東宮任性妄為,聲望大降,對我們倒是好事,不然東宮如日中天,中宮無可動搖,五皇子當年被害死的真相,又何日才能大白於天下?”

這一點,李晃是贊同的,他微微點頭,問:“陳妃那邊怎樣了?”

“陛下對陳妃雖然喜愛,但遠沒有到能影響陛下心意的程度,貴妃娘娘說,還要再等等……”沈霑嘆。

李晃不再問,順手端起茶盞,沈霑知他意思,起身從後窗離開,窗欞擡起時,夜風撲入,將桌上的蠟燭吹的搖曳不停,等燭光停下來時,李晃也已經不在桌邊了……

同一時間,太子朱慈烺正召集營中的三大幕僚,李紀澤,江啟臣;劉子政,連同張家玉,一起討論應對黃道周的“勸誡書”之策。

其實一開始,李紀澤等三人並不同意太子的“換俘”之策,甚至是強烈反對,他們三人雖然都沒有進士的身份,但長期擔任洪承疇陳奇瑜的贊畫,深知大明朝堂攻訐之嚴重,行此大事,即使是身為國本,怕也不能豁免。因此他們認為,事情應該從長計議,不必急在一時,但太子不同意,堅持認為“換俘離間”之策必須立刻執行,若等到以後執行,效率和功用,會折損大半。

李紀澤三人無法,只能全力為太子謀劃——而這就是朱慈烺用他們而不願意用詹事府的原因,如果是詹事府的官員,即便朱慈烺發下太子令,那些官員們怕也不能聽從他的命令,為他謀劃用阿巴泰換洪承疇祖大壽之策,因為在那些官員看來,換俘是亂命,他們不會服從亂命。

只有張家玉從一開始就贊同太子的計劃,認為用一個無用之阿巴泰換回洪承疇和祖大壽,以正國法,是善策。張家玉年輕,正熱血,尚沒有經歷過官場,有沖勁,對任何事情都抱持正面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