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加一點點細節!

第三段參觀面,則采用狹縫參觀的方式。

仿泥土深色,略微凹凸不平的路面,茂密的樹木和不知名的野花,隱隱還能聽到蟲鳴鳥叫聲。

遊客經過這裏,就仿佛穿行在幽靜的密林中一樣。

當穿過這段密林,眼前出現的,是幾塊不規整的巨大巖石——其實就是一面石墻,只不過經過處理,外觀更像是自然環境中的一座石山。

巨石與巨石之間形成了狹縫,有寬有窄,有橫有豎,都嵌著豎向緊張拉伸的鋼琴線。

這種特殊的鋼琴線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鐵欄杆,只不過纖細許多,視覺效果上更好。

比起通透無阻的壕溝和展館裏的大面玻璃幕墻,狹縫參觀,讓遊客能有一種偷偷潛入動物生存的棲地,窺探它們生活的緊張和興奮感。

三個參觀點之間間隔著墻體,也是為了阻擋遊客的視線,減少動物的心理壓力。

再做一些自然化的處理。

比如種上樹擋在前面,或者用爬山虎之類的攀援植被覆蓋。

總之,盡量減少環境中人的痕跡。

“呼!”

遊客參觀面設計完後,方野活動一下,喝了口水!

突然間想起來什麽,向系統詢問道:“系統,等我設計完,要怎麽修建?”

難道也像遊戲一樣,虛空造物,瞬間建成?

又不是玄幻小說,憑空出現個建築還可以說是神跡,忽悠一下單純的異界住民。

“修建時,會召喚一支臨時施工隊,像正常施工隊一樣施工,只不過效率快上很多。”

“原來是這樣。”

方野松了口氣,放下擔心。

系統有解決手段就好,不然要自己想辦法掩飾,還真有點頭疼。

繼續,專注投入地設計起虎園的內景!

先把地面弄得稍微起伏,這裏凸起一點,那裏略凹下去一塊,地形更加貼近自然。

接著,選定玻璃幕墻前的區域,弄出一個月牙形,面積約為300平的大凹坑。

灌上水,就是一個美麗的水潭!

水潭中間,由數塊粗糲的巖石,拼接成一條歪歪扭扭的“石橋”。

水潭邊緣較淺,適宜在此飲水,以石橋為隔的另一側,越向內越深,最深處近兩米,可以遊泳泡澡。

和貓咪怕水不同,老虎是很喜歡水的。

天熱的季節,它們經常把身體泡在小河和池塘中,用以躲避酷暑。

而且非常擅長遊泳!

有過老虎在河裏一天遊29千米的記錄。

將水潭放在靠近玻璃幕墻的地方,老虎來這裏進行飲水,遊泳等活動,都會被遊客欣賞到。

滿足遊客的參觀需求,自然減少了敲欄杆,投食等不文明行為。

半月形的水潭向後,地勢漸漸隆起,形成了一處山包。

在自然界中,老虎要巡視自己的領地,就會找到周圍地勢最高,視野最開闊的山頭,在上面遙望領地。這個小山包,就是滿足老虎俯瞰虎園,巡視領地的需求。

依著山包的,是一個用原木搭建的簡單木棚。

四根粗柱,一層頂蓋,四面敞開。

這是在下雨的天氣時,為老虎提供一處避雨之所。

動物園設計的原則之一,就是盡量減少人工建築的痕跡,貼近自然環境!

因此,雨棚使用的是不做裝飾的原木,外觀也很粗陋。

有些動物園,整些精致的亭台,花花綠綠的水鳥在湖裏面遊,似乎挺好看,挺有意趣。

那叫園林,不叫動物園!

好看的建築,是給人欣賞的,是人類眼中的好看。

在這方面營造景觀,僅僅是讓遊客看上去感覺更堂皇,對動物福利不會產生任何積極的影響。

不過,傳統園林曲徑通幽的設計理念和動物園還是很契合的,遊客在不同的參觀點間看不到其他遊客,盡量減少對動物的視線幹擾。

接著是棲架。

高低錯落的棲架,可以為動物提供更多選擇,也提高了空間的展示利用率。

對一些社群動物,比如獼猴,棲架為它們提供了社群地位表達的機會。

高處的是大哥,低處的是弟弟。

通過在棲架上占據不同的高度,顯示了其在族群中的地位。這有利於維持種群的和諧關系,也減少了攻擊行為的發生。

對於老虎、豹子這類貓科動物,通過棲架駐留高處,高於遊客的視線,有助於緩解來自遊客視線的壓力,還可以通過在棲架上跳躍行走,鍛煉平衡能力。

棲架同樣是深色原木制作。十幾根細一些的圓木並排,捆紮牢固架起,形成幾個或高或低的平台。平台之間,用一根或幾根粗一些的圓木作為橋梁連接,“Y”字的木架托舉。

雖說要盡量減少人工痕跡,不過自然棲架功能有限,不適於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