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第2/3頁)

鄭多寶接過奏報,出了弘仁殿便往中極殿去。

出門時正撞上風塵仆仆的趙霖。趙霖先前被太子派出去辦事已經許久不在東宮,今日見到,鄭多寶還想與他打個招呼,卻見他行色匆匆進了弘仁殿。

趙霖性情沉穩,鄭多寶少見他如此情緒外露的時候。

他心裏擔憂了一瞬,還是先去辦自己的差事了。

外頭通報趙霖求見時,殷承玉還驚訝了一瞬。

瞧見滿身風塵的趙霖,他擯退了伺候的宮人:“這麽快就有消息了?”

有關薛紅纓的消息實在不多,他以為怎麽也要幾個月時間打探。

誰知道趙霖卻是搖了搖頭,自袖中拿出一封密報呈上,聲音沉重道:“臣此行趕回,是為山東之事,山東有流民起義,當地衛所派兵圍剿兩次,均以失敗告終。短短一月余,已有近萬百姓加入起義軍。”

殷承玉臉上的笑容沉下去,翻開奏折快速看完:“具體是何情況?說清楚些。”

趙霖這才將此行山東見聞細細報於他。

七月中旬,他奉命秘密前往山東濟寧調查薛紅纓的蹤跡,卻在抵達山東後,發現山東情形與從前極為不同——大片的田地皸裂荒廢,路邊隨處可見無家可歸的流民。

趙霖一路行去,才知道因為因今春無雨,山東遭了大旱,緊隨又有蝗蝻肆虐,田地顆粒無收,不少農戶成了流民。這本也是正常,這些年光景不好,山東不是旱災就是洪澇,朝廷早有防備,各地糧倉裏都存有備災糧,在碰上災年時便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好歹能讓百姓活下去。

可不正常的是,趙霖一路行去,發現各州府根本沒有開倉放糧。受災的百姓無食果腹,只能啃樹皮,食草根。

趙霖將沿途所見寫在密信中,本想探聽清楚之後便送回望京。但沒想到他信還沒寫好,便聽說蒲台有人反了。

據說一開始因為是黃河泥沙淤堵,影響了運河船只往來,當地官員便自各州府征發民夫去清理河道。可山東百姓剛經過旱災蝗災,饑荒未解,又遭強征。走投無路之下,幹脆便反了。

蒲台最初參與反叛的流民不過兩千人,他們沖進了官署和糧倉,大肆劫掠。當地的衛所得知消息後派兵鎮壓,卻遭遇大敗。

打了勝仗的流民們趁勢而起,往青州益都方向逃竄,最後占據了地勢險要的卸石寨,豎了紅白旗,自稱“紅英軍”,打出旗號,要“毀官衙,燒倉庫”。

山東巡撫鎮壓不力,怕朝廷怪罪。將消息瞞下不報,又命青州衛再次派兵,名為招安,實為鎮壓。

結果那流民首狡詐。識破了計謀。將計就計滅了青州衛三千兵馬。

接連兩場大勝,叫紅英軍名聲大噪,青州以東,更多的百姓都加入了起義軍。

眼見著山東亂成了一鍋粥,實在壓不下去了,山東巡撫才派人才送了急奏。

趙霖趕回望京時恰在官道上遇上山東出來的信使,與對方一道抵京。抵京之後信使去了通政司衙門遞折子,他則立即趕回了東宮報信。

殷承玉攥緊了密報,滿面怒色:“都是些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東西!”

疙瘩瘟之危剛解,山東又有流民起義。

一樁接著一樁,竟沒個太平時候。

惱怒歸惱怒,事情還需解決。殷承玉當即命人召了內閣大臣入宮商議。

此時山東巡撫的急奏已經經了通政司,送到了內閣去。

弘仁殿裏,內閣學士再度齊聚一堂。

山東巡撫的急奏就擺在桌案上,幾位大學士為之爭論不休。

次輔邵添道:“亂臣賊子得而誅之,絕不能姑息!”

“你說的容易,山西和直隸剛遭大疫,錢糧都用來賑災了,若是朝廷派兵鎮壓,將士糧餉從哪裏來?真要打起來,山東的災民又要如何?起義軍還未成氣候,不如招安!”虞淮安年紀雖然大了,但他身兼戶部尚書之職,和那些討債一般的官員為了銀子吵慣了,半點瞧不出年老氣衰的模樣:“你要派兵也成,別找戶部要銀子!”

“前些日子不才有一批贓銀入了國庫?”

邵添當然不肯,他管著兵部,年年都為要軍餉和戶部扯皮。那撥出來的雪花銀,可關系著他的腰包。戶部不撥軍餉,不就是要從他的腰包裏掏銀子?

兩人一個首輔,一個次輔,為了派兵鎮壓還是招安爭得面紅耳熱,互不相讓。

更還有另外三位大學士各自站隊聲援,弘仁殿一時間比菜市場還要吵鬧些。

殷承玉聽了半晌,沉聲道:“山東接連遭受大災,若再起禍事。百姓恐無活路。不若先禮後兵,若是招安不成,再派兵鎮壓不遲。”

兩邊各有道理,再怎麽爭也爭不出個長短來。

不如采取折中的法子。

只是招安的人選,卻又犯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