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天子六璽

皇宮之中的確有大陣,不過這座大陣的原理與大真人府等地的陣法有很大不同。

大真人府也好,鬼國洞天也罷,所有的陣法都離不開地氣,可皇宮的陣法卻是個例外,與虛無縹緲的龍氣有關。

不過話又說回來,龍氣也與地氣息息相關。

世人以山名龍,何也?山之變態,千形萬狀,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順,或隱或顯,支垅之體段不常,咫尺之轉移頓異,驗之於物,惟龍為然,故以名之。

在這方面,地氣宗師是當之無愧的大行家,可惜上代地師徐無鬼已經飛升登仙,而本代地師李玄都,差不多是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李玄都想要趕上徐無鬼,最起碼還要二三十年的苦功。

自古選擇吉祥之地,一看水口,二看野勢,三看山形,四看土色,五看水理,六看朝山朝水。

具體察看地理的時候,關注五點:覓龍、察砂、觀水、點穴、擇向。

勘察地氣風水這方面,道門遠勝儒佛兩家,提出了玄空造化場的說法,將山、光、水、氣、方位、氣流等等融為一體。山環水抱必有氣,氣遇風則散,風是送氣之媒。

選擇帝京風水吉地,重點之處是山勢和風水之勢,詳看其祖山、主山、龍脈、龍穴、風水穴等。

帝京的後方,以主山為屏障,山水相連,重重疊疊,山勢左右延伸,呈環抱合圍之勢。前方聳立著案山,余脈綿延,將前方封閉,留下水流的出口,水口山形成天然屏障。這是第一道合圍圈。

這道合圍圈外,是主山後的少祖山、青龍山、白虎山和兩側的護山,還有案山之外的朝山,形成第二道合圍圈。

風水佳地,就是風蘊氣足的山環水抱之地。氣遇風則散,界水則止。山環水抱,必然是環形的地勢,是蓄水攏氣的佳所。

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

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

無水則風到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

天下間山川河流的走勢、巍峨蜿蜒的龍脈和潛藏的龍脈大勢,從西到東,將龍脈蜿蜒的地勢視為風水地脈,分為三勢,稱為三龍。大江以南為南龍,大江、長河之間為中龍,長河以北為北龍。

三龍的祖脈都是遠在西域邊陲的昆侖山,因為歷朝歷代定都不同,對於三條龍脈的倚重也有不同,比如明空女帝和李氏皇族年間,便是以中龍為主。到了大晉年間,以南龍為主。及至本朝,則以北龍為主。

總而言之,中龍已經垂垂老矣,故而西京和龍門府的沒落已成定局,不復東西二京的鼎盛氣象。南龍先天不足,退居江南為偏安,難以長久,唯有北龍最為合適。

北龍的山勢巍峨雄壯,出昆侖山向東,南山、中嶽綿延縱橫,眾山環擁相抱,形成一系列進龍、福龍佳地。山側之西水入龍門西河,山側之東水入幽州東流至海。北邙山就是南山余脈,故而風水極佳,引得歷代帝王將相在此修築陵寢。

如果將北龍看作一條走江入海的巨龍,那麽龍尾在昆侖,龍首在東海之濱的渤海府,五行山是逆鱗,帝京城剛好是點睛位置。

當年太宗皇帝修建皇城,由當代地師親自主持,又有近百名堪輿高人從旁協助,使得整個皇城成為帝京核心,如果說帝京城是為北龍的龍眼,那麽皇城就是瞳孔。將帝京城外兩道合圍圈的山水靈氣盡數匯聚於此。以此構建大陣,若能完全開啟,便是二劫地仙也無法抵禦大陣的磅礴威力,不得不退避三舍。

不過這陣法也有缺陷,只能阻擋與天道生出感應之人,也就是天人境修為以上之人才會受到大陣的限制,其他人則不受限制,這便是當年青鸞衛都督府的左都督竟然被一夥先天境圍攻致死的原因。再有就是與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若是王朝鼎盛之時,龍氣雄壯,便是天仙下凡,也不得造次,可到了王朝末年,龍氣衰微,便處處漏風,對於長生之人的束縛也沒有那麽大,最起碼不能讓一位長生之人束手待擒。

大陣的開啟地點就位於司禮監,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楊呂和謝雉來到司禮監,一路走來,雪地上、台階上、走廊上,黑壓壓地到處都跪滿了宦官和宮女。司禮監內當值的眾多宦官也紛紛跪下行禮,同時心中大感驚詫。被外朝稱為內相、內廷稱為老祖宗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楊呂出現在司禮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太後娘娘卻是從不踏足司禮監的,若是有事,都是幾位公公去面見太後,而不是太後親自來司禮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