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農事(第2/2頁)

李玄都沉聲道:“地師所言極是。”

地師繼續說道:“儒門的辦法行不通,我便開始思考一個可行的辦法。”

“想要知禮,無論是儒是道,是墨是法,都離不開書本文字,如今天下,百人之中,至多有一人能識文斷字,為何如此?因為生計艱難,讀書人又不事生產,不種田,不做工,想要供養這樣一個讀書人,很難。就拿稻田來說,如果是佃戶,正常年景的情況下,畝產稻米三百余斤,拿去一半交租,還能剩下一百五十斤稻米,這麽一點糧食,養活一個人都難,如何能再養活一個不事生產的讀書人?所以窮苦人家是出不了讀書人的,讀書人口中所謂的寒門,對於尋常百姓來說,也是富足人家,只是相較於那些富貴世家,敗落了,才有了寒門的稱呼。”

“文不行,我便開始思索走武一道,練兵征伐,開疆拓土,可還是行不通。因為精兵也不事生產,需要他人供養,差不多要十個人才能供養一名士兵,若是養兵過多,朝廷國庫不堪重負,勢必要加征賦稅,百姓困苦,難以為繼,若是對外征戰一直打勝還好,一旦失利,內憂外患並起,頃刻間就覆亡在即。所以自古以來就有窮兵黜武的說法。”

“我將這兩條路放在一起看,其難以為繼的原因是同一個問題。我翻閱史書,祖龍一統天下時大約有人口三千萬,而本朝世宗年間,大約有人口六千萬,翻了一倍,何以如此?除了不斷開拓土地疆域之外,關鍵在於農耕技術的發展。可僅是如此,遠遠不夠,如今正常年景的情況下,畝產稻米三百余斤,如果能翻一倍,畝產六百斤,那麽我說的這些問題全都迎刃而解。”

“關鍵是解決不了,於是歷朝歷代只能重農抑商,天子親自春耕,皇後養蠶繅絲,皆是對農事之重視。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民以食為天,糧食從哪裏來?從田地裏來,這便是士農工商,農高居第二位的緣故,沒有工商,至多是民生困苦,還不至於死人,沒有農夫,是會餓死人的,接下來便是天下大亂。種田的百姓是天底下數量最多的人,無論做什麽事,首先要解決農事,解決了農事溫飽,多出來的種田之人便可以做工、行商、當兵,甚至是讀書知禮。我曾去過錢塘府,那裏的絲綢很好,供不應求,可是錢塘府的地少,桑田更少,使得每年產的絲綢都有定數,如果能解決農事問題,便可以將一部分稻田改為桑田,多出來的百姓可以去養蠶繅絲,然後擴大絲綢的產量,銷往海外,換取白銀。可如果農事問題無法解決,便不能把稻田改為桑田,否則便要餓死百姓,激起民變。”

李玄都沉思了,少頃又擡起了頭,換了一個稱呼,“徐先生可有良策?”

地師淡笑道:“有,我曾去過太平宗,機關之術發達,如果將機關之術運用到水利灌溉之中,能省多少人力?古皂閣宗煉制‘帝釋天’都不在話下,培育些耐旱抗蟲的種子更是輕而易舉。還有各種肥料,我聽聞妙真宗中就有催熟增產的手段,可從不外傳,只用來培育藥田,以供煉丹之用。其他宗門,也各有類似手段,只是無一人想過從根本入手,只想著如何逐鹿天下,發展宗門。”

李玄都聞言後沉默良久,他一直以來都在尋找出路,現在地師已經幫他找到了一條出路,不由感慨良多,長嘆一聲,“自古以來,儒門一味務虛,很少考慮實事,如果儒門的聖人們不總是糾結天理人欲和道德文章,多想一想這些切切實實的民生之困,也不會有今日的餓殍遍野了。”

地師微笑道:“如此說來,紫府是認可我了。”

李玄都輕嘆道:“不管怎樣,有幸結識了徐先生,能夠聽到徐先生的高論,都讓我獲益良多。如果沒有這些紛爭糾葛,我倒真願意與先生暢談一二,聆聽先生教誨。至於剛才先生說的這些,我要好好想一想。”

“的確要好好想一想。”地師淡笑著說道,“聖人的書,讀一讀就好,修身齊家尚可,拿來治國平天下,倒不如去看道祖的三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