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這才是戰國時代啊(第2/3頁)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再來就是楚國使用邦交戰術的時間,跟韓起、中行吳的種種應對,時間上好像存在了落差,韓起和中行吳更像是一種早有圖謀的順勢而為。

對於這一點,呂武其實非常能夠理解。

哪能只允許呂武算計韓國和荀國,不允許韓起和中行吳玩自己的手段進行抵制或反抗呢?

只是論起來,盡管呂武有點想法,然而他在道義上並沒有被抓住把柄;韓起和中行吳的應對則是顯得下作了那麽一些,更容易受人詬病。

“我為今次戰事之‘將’,‘將’全軍,可發號施令?”呂武問了一句像是廢話的問話。

範鞅肯定要承認,並且主張呂武對戰局有完全的指揮權。

呂武又說道:“我可施令於韓王?”

範鞅猜到了一些什麽,答道:“正是。”

“如此,我下令韓王半月之期擊敗鄭軍,率軍趕來‘新鄭’亦是職責之內。”呂武說道。

這個命令在一天前呂武已經發去給了韓起。

接到命令的韓起當不當一回事,要不要嚴格執行,取決於有多大的膽子。

目前範鞅還只是公子,並沒有成為範國的君王。

荀會帶著荀軍過來,一個不應該出現的人物也來了。

那人是彘裘,一回到範國就求見範鞅,得到接見之後講了不少話,大意上就是範國遭難,願意共舟共濟,等等吧啦吧啦之類的話。

隨後,彘裘一再接觸範國公族的封主,人倒是見了不少,談了什麽傳得雲裏霧裏。

呂武得到彘裘的求見並沒有接見,甚至還讓人傳話,勸彘裘既然已經別出,好好回去“柯”過自己的日子。

正是因為這樣,範鞅好像是更信賴呂武,導致更多的時間來到漢軍營盤,很多事情也樂意聽取呂武的意見。

到底是彘裘得知範國的慘況,主動要來“新鄭”呢,還是荀氏的手筆?

另外,彘裘是回國共赴國難,還是想搞什麽東西?

關於彘裘到底想搞什麽,一時半會很難有個判斷,原因是他一再強調自己的回國是為了同舟共濟,暫時也沒有針對權力方面提出什麽訴求。

呂武不見彘裘的理由很簡單,並不是刻意討好範鞅或給予安全感,純粹是範國現在沒有一國之君,而彘裘有被士匄驅逐的歷史,再來是範國正在面臨險境,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才不見的。

如果彘裘回國是中行吳的手筆?呂武會很看不起中行吳。

範國的境況都那樣了,極度需要一個安穩又團結的內部環境,好挖掘出更多的潛力來進行抗戰,多了一個彘裘來攪局,中行吳是多怕範國這一次不滅亡啊?

範國滅亡了對中行吳有什麽好處?還是說中行吳認定範國不會滅亡,並且彘裘哪怕無法奪得君王寶座,也能在範國成為位高權重的人物,日後會對荀國有所助益?

呂武很能確定一件事情,那就是荀國和韓國已經對漢國產生了足夠的警惕,到了近乎於撕破臉的地步,差的就是楚國或漢國給予他們的壓力太大,導致他們硬生生維持著最後的體面。

要說起來,漢國有意吞並其它“三晉”,並且已經在制定相關的計劃,致使呂武沒有指責韓起和中行吳的資格。

可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韓起和中行吳的行事手法方面真心跟呂武沒得比。

人家呂武有想法也有計劃,做法方面卻是讓盟友無可指摘。

在漢國沒有將想法與計劃付之行動前,甚至都沒有顯露出明顯的端倪,僅僅是一些傳聞就讓韓國和荀國搞出了實際的動作,帶來的後續影響還是很惡劣的那種,手段的孰高孰低,用得著細品嗎?

現在最開心的絕對是楚國了。

楚國君臣站在自己的角度,認定只是小小施為了手段,一下子就讓“四晉”內部產生那麽大的裂痕。

他們沒有看到大股荀軍和韓軍抵達主戰場,肯定會覺得是一個重創漢國的好機會。

一旦楚軍真的能夠重創漢軍,哪怕只是打了一個平手,前提是雙方的傷亡都很慘重,後繼必定還能使用邦交手段玩弄韓國和荀國,說不準能聯合起來一塊針對漢國?

在這一段時間,楚國的使節出動非常頻繁,不止是對韓國和荀國的動作,他們沒有忘記齊國、魯國等等一些國家,大有要聯合全世界一起對抗漢國的動作。

在楚國使節的嘴中,漢國是一個強大到令所有諸侯都需要產生足夠警惕的國家,並且咬定“大一統”就是呂武提出的理念,再用“大一統”理論來闡述呂武是有多麽大的狼子野心,用這個作為“基點”來規勸所有諸侯一起對付漢國。

沒有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戰場的呂武,他對楚國在搞什麽不是沒有窺知,猛然間發現真的要讓楚國宣傳的輿論形成基調,恐怕漢國會漸漸成為歷史上的秦國,遭到天下諸侯的一致敵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