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這才是戰國時代啊

荀國有可能戰敗嗎?這完全就是廢話了。又有哪一個國家敢說自己一定會百戰百勝,不會在某天品嘗到戰敗的苦楚呢。

只是吧,荀國戰敗的時間很有靈性,發生在了“新鄭”這邊極度需要支援的時間節點。

現在荀國戰敗,荀會只是帶來三個“旅”的荀軍不但顯得合情合理,某種程度上還算是一種仁至義盡。

看一看,瞧一瞧呀!

俺對外戰敗,還抽出三個用來保家衛國的“旅”去幫助盟友,不是一個合格的盟友又是什麽,稱贊一聲守信義重承諾,沒毛病吧!

然後,荀國敗了,損失了多少兵力,又丟了多少座城邑呢?這一點荀會沒有提到一絲半點的消息。

事實是什麽?荀國真的敗了,卻是中行吳刻意選擇了撤軍,不是那種力戰不敵的失敗。

他們多少有點講究,撤軍之後丟出三五座城邑讓魯國收復,再將戰線穩在了“大野澤”一線。

魯國收復了之前失陷的城邑,他們為了提振軍民士氣,該不該大肆宣傳戰局出現扭轉,取得了對荀國的一次大勝呢?

等於說,齊、魯、曹等國聯軍打贏了荀軍,在魯人以及其盟友的宣傳下,肯定是會廣傳四方,宣傳裏的內容別想多麽靠譜,十分能信三分都算多。

荀國不會站出來辟謠,君臣只會默默忍受那些以自己為醜角的各種段子,用這樣的代價來換取用更少的兵力援救“新鄭”的盟友,而不被嫌棄或其它。

呂武本身對後續到來的韓軍來了去“密”那邊有點意見,再碰到荀國這種事情,心裏跟明鏡似得。

“公子,韓王、荀王未有致力援救範國之心,奈何?”呂武沒那麽爛給韓起和中行吳下爛藥,純粹講出實情。

漢國的援軍已經抵達,在“新鄭”這邊是以漢軍為主力在對抗楚國等聯軍。

如果以一國都城陷不陷落來裁定一個國家是否被滅亡,範國的存亡無疑是依靠漢軍來守住“新鄭”這座範國的都城了。

範鞅現在對韓國和荀國是什麽感官?不取決於他內心的想法是什麽,現實就是只有漢國派來大軍救援,韓軍離“新鄭”遠遠的,荀國幹脆只是派來了應付式的少量援軍。

那麽不管漢國以後到底會對範國幹出一些什麽事情,呂武至少擺出了對範國的必救決心了。

還有更現實的情況,因為韓國和荀國的所作所為,使得範鞅只能依賴和倚重漢國。

範鞅沒有表現出什麽仇恨,有點懦弱地說道:“如事不可為,可要遷都向北?”

他們這一邊的後續部隊開到,楚國那邊也不是沒有援軍。

在這兩個月中,先後有大約六萬左右的楚軍抵達戰場,另有其余敵國約四萬左右的軍隊,以至於讓“新鄭”周邊的敵軍數量達到了恐怖的二十萬有余。

而那還是在哪兩個月時間中,漢軍、韓軍、荀軍和範軍一再消耗敵軍之後的數量,要不然敵軍的數量會顯得更多。

“韓軍與鄭軍在‘密’酣戰,交戰兩月有余,戰事仍然膠著。”呂武這次說話的語氣和表情就有點嘲諷了。

韓國在“四晉”當中的實力不算強大,但是也不至於跟子產麾下的烏合之眾打成了膠著狀態吧?

職業軍隊跟烏合之眾打,戰鬥力對比用一比五會過分嗎?

歷史上,兩三千職業軍隊逮著十多萬烏合之眾一頓猛揍,出現的例子可不要太多。

最有名的就是東漢末年的一些戰例,比如盧植只是帶著三千“北軍”就一再擊敗數量數萬、十數萬、幾十萬的黃巾軍,跟郡縣兵配合著就將黃巾軍壓縮到很小的活動區域,再一戰殲滅黃巾軍的主力。

還有明末的盧象升,不一樣是帶著數千朝廷的軍隊,辦到將“闖王起義軍”攆著到處跑的情況嗎?

對了,“闖王”並不是單指李自成,有過好幾代的“闖王”,其中李自成最出名罷了。

現在是什麽情況?

韓國的軍隊可能沒有漢國的常備軍精銳,再怎麽樣也是一些平時鍛煉殺人技巧,有著很高組織度和配合度的大軍,他們怎麽只是跟一幫沒有經過訓練的烏合之眾打了個五五開呢?

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韓起不到“養寇自重”的程度,利用子產麾下烏合之眾拖著,不想到“新鄭”來玩血肉磨坊程度的交戰絕對會是一個事實!

這個道理其實不用呂武去跟範鞅講,範鞅一聽到韓起得到援軍都無法擊敗子產麾下的烏合之眾,一下子就該醒悟過來了。

“楚王招狡詐,使計離間我等,以至於此!”範鞅一臉的咬牙切齒。

呂武笑了。

楚國使用邦交戰術?多麽合情合理的事情。

更多的問題是韓起和中行吳早早就有什麽想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