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君臣和諧呀(第2/2頁)

葛存說道:“我已量大,短期可行,多則彼之。”

什麽意思啊?

就是為了戰略考慮做了應該做的事情,次數不多沒關系,一旦長時間又頻繁出兵幫助範國或荀國,三個國家就應該好好談一談,漢國不可能永遠無償出兵救援的。

呂武在想關於晉國的事情。

輪到韓起做主的晉國,他們這一次一樣出兵支援了範國,沒有了曾經的闊綽,只是出動了一個“師”的兵力。

韓起派去支援範國的晉軍以中小貴族為主,某種程度上抽空了晉國貴族的可用之兵。

呂武窺探到韓氏的動靜有些大,怎麽都不覺得是在為第二波次支援範國或荀國做事先準備,要而言之就是韓氏好像是要動手了啊。

以局勢而言,當前的國際形勢的確最合適韓起動手。

畢竟,範國正在承受楚國為首聯軍的龐大壓力,荀國則是面臨齊國與其盟友的入侵,漢國需要出兵救援範國和荀國,晉國周邊的三個國家都被牽制住,難道不是韓氏取代曲沃一系的最佳時機嗎?

“韓起會遵守之前的約定,幹了取而代之的事情,將韓氏的封邑交給我嗎?”呂武心想。

事實上,韓起不但事先跟呂武有所約定,肯定跟士匄和中行吳也有約定,原因是沒有漢國、範國和荀國的默許或支持,韓氏哪怕成功取代曲沃一系一樣要遭到三國的圍攻。

呂武一邊聽著眾臣議事,一邊繼續想道:“我倒是希望韓起出爾反爾,到時候師出有名,各憑本事來攻占晉國的城邑。”

“君上。”解朔等呂武的視線移到自己身上,才說道:“以臣之見,我已盡應有之義,不可放縱範國、荀國漸增求索。”

說到底,漢國的地盤很大,開發度完善的地方則是只有那麽幾個。

首先,原屬於漢氏子姓的城邑是一些,並且占了比較大的比例;再來則是接收秦國的遺產,占比僅是十之有三;然後就是滅掉魏氏的收獲了。

曾經的秦國真心是牛逼,出產比晉國的一個卿位家族少,還能年年對外用兵,沒有收獲也就越打越困頓了。

葛存說道:“臣附議,當前首要乃是漢地平原,其它皆為次之。”

以後沒有“秦地”了,要麽是因為各處關隘建成而被稱呼為“關中”,不然就是稱呼“漢地”啦。

呂武的心很大,但是會控制著不急於求成。

葛存還在繼續說話,大意上就是灌溉系統必須建設,根據規劃方案來搞,今年修個一二十裏,明年再修一二十裏,哪怕是進度很緩慢,總之就是別停,積少成多來將事情辦成。

史書上記載,秦國耗費了幾十萬的勞力,花了十年的時間,修了總長度約三百裏的鄭國渠,一下子讓關中變成良田嘉禾沃野千裏的所在。

漢國不是執行了新制度嗎?其中就是對周王室諸侯本來有的徭役進行了改良。

在漢國這邊,記錄在冊的國人每年都有為期三個月的徭役,可以是去某地當勞動力,也能是被集中起來進行軍事訓練。

葛存的意思是進行合理安排,一個年度劃分好徭役的安排,多少人去修渠,多少人進行軍事訓練或幹其它事情。

呂武看向了解朔,目光裏帶著探詢。

“臣無異議。”解朔說道。

當前漢國的總人口約有四百來萬(含奴隸),十三歲到四十歲的男性占了其中的一百二十萬。可以說,以年齡和性別來定論,漢國的人口結構看上去很健康。

根據漢律,國人十三歲到四十歲的男性都要服徭役,因為呂武沒有一下子去除“封建”的關系,從“士”到“大夫”級別的人肯定不用服徭役,但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屬民、奴隸只是占了不多的部分。

至於說呂武名下的奴隸?他一直在釋放奴隸,沒有釋放的那些奴隸還不是想怎麽用就怎麽用。

話說,呂武治下怎麽能有四百來萬的人口?回憶一下他之前都幹了些什麽,對增加人口的渴望到了什麽樣的程度,又有多少家族和國家倒黴,再加上一直購買奴隸,有這樣的人口數量其實並不難理解。

漢國決定以發展自身為首重,發表這種意見的大臣要麽是得到呂武的指示,不然就是窺探到呂武的想法。

不管怎麽樣,漢國君臣的步調保持一致就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