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禮崩樂壞了呀(第2/2頁)

士匄是不是第一個使用埋伏刀斧手的人?那肯定不是。

到底是誰首創先河就有點難以理清楚了。

一幫漢國大臣不管是事先聽說,還是完全不知情,真的或演的,反正都露出了驚訝或懼怕的表情。

呂武對士匄的果決和狠辣很佩服,另一方面又感到了十足的可惜。

要知道五氏多少算是呂武埋在範國的釘子,或者叫不定時炸彈,肯定會對某天漢國與範國變成敵對狀態之後起到作用,沒曾想士匄一下子就解決了。

“範起內亂,宋圖謀收復失陷城邑,與範軍於‘滑①’交戰,宋軍敗而退之。”呂武再次丟出一個消息。

那一次交戰倉促,規模則是並不大。宋國就出動了一萬三千士兵進行不宣而戰,範國得知宋軍進犯出動兩萬軍隊前往救援。

宋國固然是為了收復失地,不宣而戰則是完全無視了禮法。

如果用歷史大事件來看待這事,能夠稱得上是開啟了無所不用其極的時代。

在之前,周天子陣營這邊的諸侯之間哪怕是再有深仇大恨,要開戰肯定是要事先進行宣戰的。

雙方也沒有遵行之前的交戰套路,也就是兩軍約個地方,再互相列陣展開堂堂正正的較量。

宋軍本來就是要收復失陷的城邑,得知範軍開過來選擇放棄繼續攻打城邑,來了個轉身撤退。

範軍並沒有因為宋軍退卻而就此作罷,追上去逮住就直接開幹,並且是那種一路追一路打的模式。

呂武相信一點,收到範國和宋國交戰過程消息的諸侯,他們一定會感到傻眼,哪怕之前沒有意識到世界變得不一樣,得知範軍與宋軍的交戰過程之後,怎麽都該對世界局勢的變化有點認知了。

消化了消息的崔杼有點迷,說道:“範國初立便與宋國交戰,必定使諸侯甚覺咄咄逼人。”

可不是嘛。

呂武所知道的是有數的幾個大國,他們將在範國的在職貴族招了回去,曹國更是舉國上下對範國一片罵聲。

“如臣所料不差,想必兩國使節已在來路途中?”崔杼雖然說是猜測,卻是一臉的篤定。

有點大局觀的人,誰想不到宋國肯定會向諸侯求援?

所以,不但是範國的使節正在來漢國,肯定也有宋國的使節正在趕來。

宋國的使節到漢國也就是盡人事看天意,主要的求援對象必然是楚國。

呂武看向了解朔,目光之中有著探詢。

身為一國之君,即便是很有主意,裝也要裝出一副廣納意見的模樣來。

解朔接收到信號,說道:“諸侯稱我、範、荀、晉為一體,我自不可援宋,乃至需出兵襄助於範。”

目前階段,漢國、範國、荀國和晉國做出同進退還是相當有必要,能夠對諸侯形成足夠的震懾,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不但漢國根本不會去在乎誰對誰錯,荀國和晉國想繼續過幾年安生日子,必然也會出兵幫助範國。

而不問之前,比如範氏沒有立國前搶了那麽多宋國的城邑,這一次是宋國對範國不宣而戰,道義方面只會是扯不清的局面,一下子將所有的虛偽和矯情拋棄,變成了紅果果的利益之爭了。

呂武一副很頭疼地說道:“天子命諸侯出兵討伐三戎,諸侯已然出兵前往效命。現如今宋國侵犯於範國,各家合兵又再相抗。”

幾個國家進入交戰狀態,會不會讓去周天子那邊效命的軍隊也打起來?可以很肯定的說:不會!

以春秋人的單線邏輯,看待事情屬於一碼事歸於一碼事,結果就是呂武說完看到眾人一臉的詫異。

這個是呂武覺得自己與當代有點格格不入的槽點之一了。

“如楚出兵,想必不低於五萬?”解朔了解到自己的職權,完全進入了角色。

宋彬這個上將軍並不在場。

呂陽率軍去收尾,要滅掉烏氏和空同氏。

漢國還出了另一路軍隊,由宋彬率軍往“冀”而去,秦人不逃跑就進行征討,反正就是把那邊的地皮占下來,再繼續向西奪下那邊的平原(既隴右)。

“礙我修渠也。”葛存看上去是那麽不甘心。

國家剛剛建立起來,沒有立國前就對烏氏、空同氏和三戎用兵也就罷了,更添加了對“冀”的用兵,結果又要出兵襄助範國?

盡管呂武儲備的家當很足夠,問題是要為長遠做打算的吧。

葛存滿臉苦逼地說道:“修渠之事於我重也!”

那能咋地,荀國和晉國必定會出兵,漢國難道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