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未雨綢繆(第2/3頁)

如果說以前陳國離晉國太遠,接納陳國會讓晉國疲於奔命,當下鄭國已經徹底不行,楚國那邊好像也是進入虛弱期,陳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對晉國來說就顯得有點用了。

呂武那句話就在問士匄一件事:範氏要不要留個尾巴,好在將來繼續向南擴張?

將前因後果想明白了的士匄說道:“可納陳國。”

同樣的字眼,說話的語氣不一樣,想要表述的意思也就不同了。

呂武頷首,說道:“如此,下軍將應當從速。”

目前解朔正率軍在陳國境內左沖右突,不光是追擊從“圉”逃過來的聯軍,陳國的城邑也在他們的兵鋒之下。

這個可不是呂武教壞了解朔。

說到底,晉國的戰爭模式從“沫之戰”後就出現變化,戰爭不再僅限於兩軍相爭,逮到機會能攻破城邑必然不放過,再盡情地獲取戰利品。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晉軍進行的戰爭從春秋模式進入到戰國模式。

然而,搶先進入戰國模式的並不是晉國,其實是楚國和吳國。

楚國和吳國的戰爭從來沒有讓非武裝人員走開的規矩,打起來壓根沒有什麽規矩可言,並且不管什麽老弱婦孺。

很奇怪的是楚國打宋國、鄭國,包括一再跟晉國交鋒,嚴守著屬於中原的那一套規矩,也就是戰爭僅在兩軍對壘,不會刻意去傷及無辜。

不太好說楚國對待吳國和之外為什麽要雙標,致使戰爭出現變化最大的禍首則是晉國無疑。

那裏面當然有呂武的鍋。

呂武是什麽人啊?他逮住機會就往陰氏扒拉人口,視每一次服役為壯大陰氏的機會。

獲得人口以及物資的作風在呂武成為元戎之後帶給了全體晉國貴族,與晉國爆發戰爭的國家能不倒黴嗎?

當然了,戰爭波及到非軍事人員了沒錯,血腥的屠殺或是亂殺無辜則暫時並不激烈,經常是戰敗一方的黎庶乖乖跟晉軍走,幾乎沒有出現過非暴力不合作的場面。

用一些人的說法:奴性很重啊!連反抗都不會。

楚君熊招跑得很快,穿過陳國直接逃回“郢”去了。

他們回去後並沒有解散軍隊,甚至還進行了征召,各處的楚軍匯聚向“郢”而去,慢慢正在聚集起一支大軍。

這是防備晉軍沒有見好就收,做好了晉軍一旦越境就上去保家衛國的準備。

呂武則是率領晉軍在陳國攪了一圈,再轉向西南逼降了蔡國。

“楚都‘郢’聚兵十萬?”士匄聽到這個消息出現了猶豫。

晉軍一路打下來,隨著越來越向南邊走,軍隊的數量肯定會一降再降。

戰死的,失蹤的,受傷的,生病的,留下守備的,負責運輸戰利品的,林林總總一再分兵,負責繼續征戰的軍隊數量下降到不到五萬。

士匄看向呂武,說道:“兩歲前楚遭奇恥大辱,今次……”

能夠再次兵逼“郢”耀武揚威的話,晉國這邊肯定不願意放過的。

之前已經欺辱了楚國一次,楚人絕對不願意忍受第二次,晉軍要是表現出再次兵逼“郢”的跡象,相信楚君熊招就要率軍來拼命了。

呂武說道:“不若中軍佐往‘商丘’,我料宋之君臣必降,屆時取之以利,復而盟之?”

媽呀!

楚國聚攏了十來萬的大軍,還擺出一副要拼命的狠勁?

晉軍的戰線拉得太長,兵力方面也著實分得有些散,除非是繼續從國內調兵,要不然還是別繼續刺激楚國啦。

非但是那樣,呂武還要做好最壞的準備,隨時帶著大軍向北撤離。

有些事情不能講出來,要不然會很傷士氣,一些事情則是必須去做,其中就包括逼迫宋國投降並且再次成為晉國的小弟。

士匄答應了下來,復道:“宋為叛逆,不可輕放,需以重罰。”

從道理上來定義倒是沒錯,問題是宋國對晉國的用處該怎麽來評價?

宋國在兩年內沒了四萬以上的軍力,國家的軍事實力估計是處在歷史的冰點,還能經得起晉國的多少折騰?

呂武打算讓士匄拿主意。

陰氏並不在南邊,範氏才是那個該仔細設想怎麽布局的家族。

鄭國的境況已經是呂武布局中出錯的一環,不過呂武並不感到後悔。

陰氏這一波從鄭國那邊獲得了二十多萬人口,物資方面也是多得驚人。

從某一方面來講,陰氏從鄭國獲得越多對範氏就是一種削弱。畢竟等著範氏去收獲,還不如陰氏先下手,是吧?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層面,鄭國是阻止範氏繼續南擴的存在,也就是鄭國越強對範氏可能造成的打擊就會越大,陰氏嚴重削弱了鄭國是在幫範氏打開南擴的大門。

怎麽去處理宋國?以前宋國是晉國用來牽制楚國的國家,晉國察覺到宋國有些獨木難支又想扶持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