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相信我,陰武不是好人(第2/3頁)

真的硬要說晉國哪個方向最為“純真”的話,毫無疑問是晉國的北境了。

北境現在獨有一家陰氏,其余家族在十來年時間裏面先後跟陰氏置換封地,近幾年走了個幹凈。

範氏已經開始在稱霸晉國的南境,關鍵問題在於那邊還是有幾個卿位家族的封地,十分臨近公族的“自留區”,中小貴族的數量也不少。

晉國東境的環境更復雜,一下子有荀氏(中行氏)、魏氏和趙氏三個卿位家族在較勁,原先就有數量極多的中小貴族,又安置了衛國投奔過來的孫氏,以及齊國的崔氏。

晉國的西境有陰氏、魏氏和解氏三個卿位家族,還有體量和實力不弱卻不是作為卿位家族的韓氏。

魏氏正在遭到來自陰氏和解氏的極大壓力,不怪魏絳想要拉攏韓氏。

韓起對魏絳的頻頻示好很無感,一樣是投靠某個誰,有呂武那支粗大腿,毛病了才跟魏氏抱團取暖,是吧?

當然了,韓起也不能直接給魏絳不好的臉色,維持一個表面笑眯眯內心MMP就是最大的限度了。

“楚為南伯,楚人性烈,豈會一戰伏低。”韓起不相信魏絳不知道這個道理。

所以,呂武離開“虎牢”之前讓各家再次征召,壓根不是為了這一次南下,為的是明年跟楚軍的再次較量。

他們這一批南下的部隊到春暖花開就回撤回各自的封地,恰好是新的部隊到來,完美地完成輪換了。

魏絳沉默了一小會,坐到了韓起的邊上,低聲說道:“元戎起一‘軍’之兵。”

這個啊?看看陰氏現在的封地數量,再看面積大小。

另外一點,其他人不清楚,魏氏難道還不清楚陰氏向北邊擴張了多遠,又在秦國那邊獲得了多少好處嗎?

韓起用固定思維在內心裏吐槽了一下下,猛然間反應過來,想道:“魏絳這是在說陰氏膨脹的速度太快!”

好像是那麽一回事呀!

從“鄢陵之戰”到現在才幾年?滿打滿算也就十七年而已。

不要覺得那個“而已”是嘲諷,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十七年很長又很短。

一個人很難有多少個十七年,絕大部分人十七年未必能幹出什麽事情來。

作為一個家族,花上幾代人經營將家族發展起來是才常規套路,一個人只用十七年的時間就將原本什麽都不是家族,發展壯大到能拉出一個“軍”,僅是稍微想一想就顯得很是震撼了。

而呂武能輕易拉出一個“軍”,代表陰氏起碼有兩個“軍”的兵力儲備,甚至會有更多。

晉國有多少家族能拉出兩個“軍”呢?範氏絕對是其中的一個,荀氏加上中行氏大概也行,其余家族就沒那個實力了。

那兩個“軍”還不是誰都拉進去湊人頭的雜牌,必定是有經過訓練的人,最起碼也會是一個“羨”。

知道光是武裝兩個“軍”要耗費多少財帛嗎?又或者說光是財力足夠也做不到,需要家族有成熟的工業產力。

哪怕是財力、工業產力和產糧都能支撐,其實也不是想拉出多少軍隊就是多少,必須要有足夠的“士”和“徒”。

了解春秋社會構造的話,怎麽都該明白一點,也就是必須要有能支撐起來的恒產才能維持“士”和“徒”的數量。

直白點來說,封主要家大業大底子厚,才有能力分割出數量極多的土地給予“士”和“徒”變成私產。

擁有能養得起自己的私產,才能夠讓“士”和“徒”武裝自己的同時,去專注訓練軍官技能以及殺人技巧。

“士”和“徒”就是現在所有軍隊的骨幹力量,缺少他們的存在連軍隊的框架都搭不起來。

韓起明悟魏絳在內涵什麽了。

究竟是用了什麽樣的手段才能十七年內使陰氏壯大成那般模樣?特指呂武絕對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麽善良。

另外,原本是郤氏和欒氏的那一批人,他們為什麽對呂武言聽計從的?

陰氏的情況不是以大吞小,完全就是一種蛇吞象。

要是自家的體量足夠,吞下弱小的一方,肯定是一種正向的稀釋,反之則是被反向稀釋,管理方面會是一個老大難題。

帳篷內陷入一種詭異的安靜,只有燃燒的木材偶爾發出“啪”的一聲。

魏氏在公元前572年開始跟各家置換封地,好不容易將封地給大致集中起來,其它地方哪怕還有封地也數量不多。

一開始陰氏在晉國西境的存在感並不大。這個也是魏氏內部經過開會,同意了跟陰氏一起針對秦國的原因。

魏氏面臨來自秦國的壓力,有陰氏願意過來一起毆打秦國,求之不得,是吧?

從什麽時候開始,陰氏在晉國西境的存在感增多呢?其實就是他們合力滅掉大荔之戎後,魏氏才發現原來陰氏已經將白翟驅趕走,並且陰氏有在原白翟地盤建城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