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相信我,陰武不是好人

沈國真的背刺了呀?

呂武沒有前往樠木山戰區,為了保障上軍能夠消滅樠木山的楚軍,帶著軍隊撤離“郊郢”城外駐紮了下來。

收到消息的呂武多少有些釋然。

沈國是被他們強按頭才進行屈服,日常的表現中多少顯示出了不樂意。

其余晉人對沈人的不高興感覺挺正常。晉國收小弟並不是依靠為人方面的美德,舉起砂鍋大的拳頭打服而已,小弟一開始會不樂意,後來就會習慣了,幾乎每一個小弟都會有相似的過程,早就見怪不怪啦。

呂武的優點之一就是不會將所有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察覺到了沈國的不對勁,親自將沈軍帶在身邊會進行提防,輪到指派給中行吳指揮也提醒了一嘴。

很顯然的是中行吳將呂武的提醒聽進去了。

中行吳的做法是,能多麽放縱沈人就有那麽的放縱,出了事再往死裏揍。

大概就是:俺對你這麽好,你竟然背叛俺!?

所以,沈軍背刺晉軍導致沈子顛戰死一事,各個列國的反應都不是太大,甚至認為沈國不知好歹在先,晉軍合理反擊在後,沈子顛完全是死於咎由自取。

晉國的一幫小弟那麽想太合情合理了。他們跟著晉軍一塊南下,位處楚國腹地區域,一旦晉軍有個三長兩短,一塊過來的聯軍能落得個好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令人感覺到迷糊的是,樠木山被圍的楚軍要是有反敗為勝的跡象,或是沈軍為了幫助樠木山突圍,背刺起來還算是一種高招,然而沈軍的背刺就是單純為了某種發泄,對戰局根本很難起到貢獻。

沈國來了多少軍隊?約是兩千左右,他們不是在夜裏突然暴起,也不是在晉軍攻打樠木山楚軍的時候攻擊後陣,選擇了晉軍列陣還沒有發起攻勢前的背刺。

中行吳消滅沈軍後才發現沈子顛死了,說了句:“以諸侯之禮厚葬罷。”

什麽叫諸侯之禮?就是用多少乘戰車,再加上符合規格的其余陪葬品唄。

建個寢陵什麽的?那是“大一統”的皇朝才有的事了。春秋時期哪怕是周天子也都沒有修建寢陵的財力,何況是其余諸侯。

晉國的各個小弟覺得沈國君臣腦子有病,眼見著楚國要不行了,還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對楚國表忠心。

只是吧,他們一想到沈國在楚國邊上,距離晉國卻是那麽遠,不得不佩服沈國的決心那麽大,好像也挺能看清現實的。

畢竟,晉國想收拾沈國起碼要趕一個月以上的路,楚國想收拾沈國則是分分鐘的事情,是吧?

樠木山的楚軍堅持了六天就投降了。他們倉皇從“郜”後撤,僅是攜帶了三天的糧食,吃完又堅持了三天,期間還要應付晉軍的進攻大量消耗體力,餓到連武器都拿不動,還怎麽堅持下去?

呂武攻克“郊郢”只是花了兩天的時間,收到樠木山楚軍投降的消息,才帶著大軍離開“郊郢”繼續向北撤退。

這一場戰爭從秋季中旬開始,一直到臨近冬至,不成規模的局部襲擾還有,千人以上的交戰則是沒有,以晉國為首的聯軍冒雪撤到鄭國地界,落下了大戰的帷幕。

因為初雪非常大的關系,聯軍撤到一個叫“展陂”的地方就迫停了下來,未能完成撤到“新鄭”再長期駐紮的計劃。

這個“展陂”是鄭國南部某貴族的“邑”,長期以來是面對楚國的前線。

諸夏取地名相當有講究,光看“展陂”的名字也能猜出是個什麽地形。

位於潁水東岸的“展陂”是一種傾斜的平坦地勢,面朝潁水的一邊很開闊,東面卻是看著不太明顯的一個高地。

如果距離拉得足夠遠,會發現“展陂”根本就是一個大型的隆起,位處其間的人過於渺小難以發現自己位處隆起的坡上而已。

“楚軍已怯,為何元戎仍令各家征召?”魏絳最近一直想跟韓起走近,今夜又來聊天了。

他們在荒郊野外駐營,輔兵冒雪砍伐來紮營的木材,堪堪搭起了一座能看的營寨。

小兵兵的日子可能不好過,貴族的日子則絕對會好上一些。這個就是環境再艱難也不能為難領導的世間真理了。

韓起屈膝坐在石頭搭起來的烤爐旁邊,臉上被火紅色的柴火照映得通紅。

他轉頭看向魏絳,問道:“你……此在質疑元戎?”

魏氏跟陰氏分道揚鑣了,要說結仇倒是不那麽明顯,小矛盾方面則是越來越多,主要集中在跟解氏的沖突方面。

現在誰不知道解氏是陰氏的忠實馬仔,沒有呂武的示意,作為馬仔的解朔敢跟魏氏起沖突嗎?

所以,事情看著其實挺明顯,呂武為了一些舊情沒想親自下場,解氏與魏氏的沖突就是一種信號,看魏氏願不願意屈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