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災難,天大的災難!(第2/2頁)

呂武是個怎麽回事?做什麽事情一時半會看不出會有什麽壞處,甚至還能得到一時的大好處,爽完了就該輪到悲慘下場啦???

其實,呂武看到士匄對自己露出忌憚的表情,一時間有些困惑。

“我這是怎麽了?難道跟鄭人一樣飄了,忘記言多必失的道理?”呂武在反省自己。

主要是近幾年來呂武過得很順,長時間的日子過得太舒服,身份地位又那麽高,人真的會變。

所以,以為“吾當三日,自省吾身”這句話的意思真的有那麽簡單嗎?其實是在教一些想幹大事的人,一定不要飄啊!普通人對這句話可以不在意,某些群體忽視了這句話則是一定會倒黴。

呂武改了個話題,說道:“鄭軍肆虐楚之北境,我聯軍攻略楚之淮水,楚在吳用兵,宋亦出兵楚之東境。楚四處失火,且看如何抉擇。”

沒有疑問的是吳國肯定得救了。在這種狀況下,楚國必然會從吳國撤兵,看就看楚國會將主力揮師向哪,極有可能是直奔呂武的這一路聯軍。

當然,不能排除楚國就近先找越境入侵的宋軍,又或者對鄭國的仇恨值最大。

呂武換位進行思考,認為先解決實力最強的那一支敵軍最劃算。

這種思路沒有太復雜的原因,要用強國的心態去想,能將最強的那一路敵人解決掉,自然能夠恐嚇其余區域的敵軍撤退,算是最能節省時間和對自己有足夠自信的一種做法。

以楚國的實力,他們完全能夠主力直撲呂武的這一路聯軍,再分兵去找鄭軍和宋軍玩耍。這也是當世霸主該有的闊綽。

現在呂武等人在哪?他們已經渡過淮水,大軍一路朝著東南方向肆虐,又順路攻滅了唐國和隨國、賴國,逼近到距離“郢”這個楚國都城約四百裏的“鄀(ruò)”了。

這個“鄀”其實是楚國的舊都之一,也就是說它曾經有一段時間也叫“郢”,後來才恢復“鄀”這個地名。

楚國人挺會玩,他們無論是遷都到哪裏,都城會一概叫“郢”,再次遷走才恢復當地本來的名字。

所以,不要以為楚國的都城一直叫“郢”就以為他們從來沒有進行過遷都。

打從事實上來說,到戰國時期的階段,幾大強國中獨獨楚國遷都最為勤快,一次次都有述說不完的血淚史。

以晉軍為首的聯軍一路肆虐過來,沿途的楚國城邑當然是倒了血黴。

他們的分工還挺仔細,弱國負責去搞“邦”,中等強國去打“邑”,晉軍再帶著一些小弟專門克“城”。

收獲一概集中起來,等後面再按照各自的收獲點算,分成比例是晉國得七成,其余列國分剩下的三成。

這個收獲分配比例沒有什麽毛病,晉國占大頭太應該了。

沒有晉國搞團建活動,其余列國夠資格來楚國收獲嗎?

呂武之所以停在“鄀”不動彈,單純就是楚君熊招派使者過來約架,戰場被選在了一個叫“湫”的地方。

諸夏這邊取名很講究,一般能從地名品讀出當地具體會是什麽樣的地形或地理環境。

那個叫“湫”的地方,其實就是一個低窪的地理環境,可能還遍處有大大小小的水池。

呂武派人前往偵查,已經大概知道“湫”那邊的環境,得出來楚國進行了分兵的猜測。

戰場在楚國境內,肯定是楚人最了解什麽樣的地方適合作為需要的戰場。

楚國選擇的“湫”並不適合用來大兵團作戰,尤其是現在那種擺開陣勢的堂堂正正之戰。

所以了,呂武不打算讓楚國君臣如意,拒絕前往“湫”進行會戰,告訴他們要打就來“鄀”,不來咱們就要回去了。

回去?當然不可能回去。

呂武已經將要飲馬大江的話放出去,一定會說到做到。

如果以晉國的多國聯軍和多個方向的盟友撤退,楚國會是最感到難受的那一個。

楚國遭到肆虐了啊!

經濟重鎮和農耕區被鄭軍各種燒殺搶掠。

宋軍在“大別山”那邊肆意的橫沖直撞,造成破壞什麽的倒是沒有多大,問題是霸主國的尊嚴遭到冒犯。

以晉軍為首的這一路聯軍最過分,不是一路殺啊、搶啊、燒啊過份,是竟然滅了唐國、隨國、曾國和賴國,又給駐軍在楚國舊都遺址,還特麽逼近“郢”不到四百裏!

楚君熊招很傷心,他跟偶像明明相處那麽愉快,偶像怎麽能那樣對待自己呢?

不過,另一個側面來說,楚君熊招又覺得自己沒有粉錯偶像。

什麽心態?真真是老復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