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災難,天大的災難!

親自劫掠這種事情哪能由“王師”來幹呢?

晉國召喚一幫小弟是過來幹什麽,有臟活累活肯定是輪到小弟上了。

鄭軍被指示著攻打“方城”,他們得知命令雖然是士匄來下達,背後做出指示的人卻是呂武,不做猶豫就上了。

士匄以為鄭國總算是懂了點事,心裏多多少少有些安慰,想要折騰鄭國的心思卻是更加強烈。

有些人不折騰,特麽就不懂得怎麽好好做個人呀!

除了鄭軍之外的其余聯軍進入蔡國,進入蔡國北部立刻看到鄭軍之前肆虐的痕跡,各種對鄭國不好的風評也就出現了。

這個並不是呂武或士匄私下搞小動作,是那些列國有兔死狗烹的心理。

大家都在老大麾下混,要是強的國家能夠肆意欺負弱的國家,內卷那麽厲害還當同一個陣營有什麽意思。

他們覺得稍微好受的是鄭國無條件歸還了蔡國的人口和物資,甚至還給予了賠償。

蔡國當然沒資格跟鄭國對話,誰不知道是老大開了口,更精確一些是呂武要求鄭國那麽做,鄭國也照辦了。

他們一方面覺得晉國在呂武的主政下有老大風範,另一方面也深切感受到了呂武不愧是一名地位超然的人物。

至於說士匄給鄭國下達指示沒有被照辦?要知道人雖然都是人,人與人卻是不一樣的。他們也就私下嗤笑一下士匄,傻了才在晉人面前去講自己的心裏話。

蔡國實際上並不是分封之初的那個蔡國了。他們曾經滅亡過一次,初代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叔度,後來叔度跟著武庚反叛,被周公旦放逐於郭鄰。叔度死後,周公旦封其子蔡仲於蔡,重建蔡國。

武庚是紂王帝辛的兒子,並且還就是蘇妲己的親生骨肉,殷商國祚轉移到姬周(國家)時,取代殷商成為天下共主的姬周並沒有對武庚怎麽樣,仍然給予了一國之主的待遇。

《封神演義》之所以是演義,很多東西當然是虛構出來的。

在正牌的歷史上,史書中不見有一個姜王後,也沒有殷郊和殷洪;帝辛那時候還不流行詩,哪怕有女媧娘娘廟宇,也不可能有那麽一首淫穢的打油詩。

當然了,帝辛也沒有一些自媒體包裝的那麽好,什麽解放奴隸啥的純屬杜撰,一些身份低微的人得到提拔,一直在跟神權抗爭,搞到眾叛親離,則是屬於有史可查。(如果姬周沒篡改歷史的話)

殷商時期,神權之重超乎想象,帝辛同時跟神權和權貴相爭注定不會有什麽好下場。

帝辛“最後一個人王”這個定義,不作評價了。反正這個說法站在人的立場是有益的。

呂武知道一件事情,一般被周王室分封到南方的不是殷商後裔,就是跟武庚反叛事件有牽連。

直白說就是,位處南方的諸侯國其實都是不受周王室待見,刻意被流放到南方這個滿是沼澤和毒瘴的地方。

盡管是那樣,上古對貴族來說真的是一個美好的時代,犯下了那樣的罪都能不死,還能當一國之君繼續爽。

前兩年楚國這邊也發生了叛亂,後來更有公子意圖謀取一國之君的寶座;叛亂者被楚君殺了,楚君則是沒有殺死自己的兄弟,與一些不能殺的大臣一塊進行了流放。

要是換作大一統時代,會是怎麽樣?

西漢有事沒事就愛拿棋盤砸堂兄弟玩;李唐動不動就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代又一代快樂地重復上演,以孫子對奶奶謙恭友愛奏響了皇朝毀滅的序曲;趙宋兄弟倆一個拿斧頭,另一個赤手空拳奄奄一息地躺病床,開開心心的玩密室大逃殺。話說,一匕首或一碗毒藥的事,至不濟上枕頭悶死就是了,為什麽要拿斧頭呀?

以上那些還是比較出名的事例,不出名的父子兄弟互相殘殺就更多了。用無數件事實來證明皇家無親情的這個道理。

“鄭軍已過‘方城’,並未遭到抵抗。”士匄十足的不爽。

呂武卻是覺得理所當然。

上一次鄭軍消滅了三萬楚軍。這些楚軍一部分是來自“方城”後面的各貴族私軍,更多是來自“方城”的駐軍。他們遭到殲滅,不是等於楚國的國防出現漏洞了嘛。

所以了,鄭軍輕輕松松越過“方城”只是開始,他們攻打“方城”後面的楚國城邑哪怕是遭到抵抗,楚人的抵抗力度估計也不會太強。

呂武“呵呵”笑了幾聲,說道:“且觀事後便是。”

現在鄭軍會很爽,他們搶的越狠,表現得越張狂,日後楚國找他們算賬就會有多麽酷烈。

士匄聽得一愣,琢磨了老半晌才反應過來,品讀出呂武那句話的意思。

“不能輕易與元戎為敵!”士匄心想。

曾經的欒書也很陰險,然而他的陰險還能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