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陰武和他的一眾小弟們(第2/2頁)

遭到西戎滅亡的畢國,一國之君的子嗣四散逃命,畢公高的後裔畢萬在亡國後投奔到晉國,晉獻公讓他做大夫。

畢萬屢次隨晉獻公出征,軍功卓著,於是晉獻公封畢萬於“魏”,自此世界上多了一個嶄新的晉國魏氏。

為什麽要有“嶄新的”這個用詞?原來也有一個魏國,遭到晉國所滅,在“不絕人祀”的規則下,魏國的公族仍然為魏氏生活在“魏”地。

後面晉國取消了魏國魏氏的食邑,才有了畢國公族後裔這一支成了晉國的魏氏。

這個“魏”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字,喻“巍巍高大也”。選國號的話,“魏”其實很合適的。

呂武將荀氏(中行氏)、魏氏和趙氏丟到晉國東面,打從事實上讓三家陷入一種競爭的關系之中。

在這種競爭關系下,三家又給分成了兩個陣營。

中行吳和趙武都是跟在呂武身後混的“卿”,很多時候需要遵從呂武的指示采取一些選擇,天然上的關系也就更近一些。

魏氏則是因為魏絳成為家主而跟陰氏分道揚鑣,不管陰氏是怎麽來定義這一次事情,荀氏(中行氏)和趙氏哪怕僅是做給呂武看,也不可能跟魏氏哥兩好。

荀氏(中行氏)、趙氏和解氏礙於陰氏不想跟魏氏走得太近。

範氏處在需要得到呂武鼎力支持的狀態,除非魏氏付出的代價足夠,要不然憑什麽讓範氏給呂武添堵?

剛剛成為卿位家族的羊舌氏,他們不受到其余卿位家族的待見,更不敢多冒頭了,也就沒可能跟魏氏走到一塊。

卿位家族不待見魏氏?其余的中小貴族也就看到了靠攏向魏氏的風險。

他們生活在哪?生活在晉國啊!

近數十年來,哪一個遭到孤立的卿位家族能落得個好?

中小貴族可不想魏氏在某天出事時,一塊跟著魏氏陪葬,肯定是要遠離魏氏的咯。

所以,呂武壓根就沒有對魏氏幹點什麽,也沒有指使或嚇唬哪個家族,還是讓老魏家現在陷入外部交際一種舉步維艱的狀態。

讓呂武主動去對魏氏示好?

幹了那種事情,是不是也就等於誰都能跟陰氏上一刻是朋友,下一秒能無代價變成陌路?世界上沒有這種道理的。

呂武不主動針對魏氏,交際上是一種正常情況,屬於好聚好散。

兩個家族互相背離之後,這家再去給那家站台,還互相背離幹什麽?

近期魏氏跟陰氏出現了什麽矛盾?主要是解氏跟魏氏出現了水源糾紛。

解氏從晉國腹地搬家到西邊是呂武和魏琦的共同決定,劃出“大荔”那邊的一大塊地給予解氏,使得解氏跟陰氏和魏氏同時成了鄰居。

後來,呂武先謀得了“侯麗”的控制權,又近一步拉了解氏一把,作為中間人讓荀氏將西邊的封地有代價轉給了解氏。

問題就出在解氏從荀氏獲得的封地上面。那塊地是洛水下遊邊上,解氏大肆使用了產自陰氏的水車和磨坊。

水車倒是問題不大。

使用水力磨坊是個什麽情況,懂的都懂。

想讓磨坊轉起來,對水流速度有著比較高的要求,想要達到想要的水流速度,人為改建河段,諸如建立堤壩什麽的也就在所難免。

解氏雖說是在洛水下遊,更下遊的卻是魏氏。

魏氏的上遊有解氏在河段各種操作,影響到魏氏的用水情況,是不是太過於正常?

古時候在什麽地方最容易起紛爭?毫無疑問是在“爭水”上面,一次次都能看到家族之間的暴力沖突,又或是這個鄉跟那個鄉爭奪水源而打了個出現傷亡。

呂武暫時沒有插手魏氏與解氏的糾紛。

在所有人看來,陰氏站在解氏這邊屬於理所當然,連魏氏都是那麽看才保持最大的克制。

畢竟,解氏是陰氏的忠實小弟。小弟不管因為什麽遭到欺負,老大沒作為,誰還樂意追隨?

所以,現在的魏氏打一個解氏沒難度,打了這個弱的家族卻是必定會引出那個強的家族。簡直是太令人特麽無語了。

魏絳全程緊閉嘴巴在參與會議。

他後悔了嗎?

個人能後悔,家族卻不能在幹了某事之後立刻改弦更張,會比硬撐更慘的。

“元戎並未針對於我?此便是最大幸運啊!”魏絳想起了魏琦的一些話,又想到魏琦的健康狀況越來越糟糕。

這種緊迫感快不但逼得魏絳時刻精神緊張,造成失眠狀態也足有一個月之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