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不搞事就渾身難受(第2/3頁)

陰氏看不上吳國的邦交權,呂武先後找各個“卿”講道理,告知他們吳國的邦交權就是個雞肋玩意,先後溝通下來吳國的邦交權也就給了孫氏。

這才有了士匄提問,呂武看向孫林父的原因。

孫林父站起來對眾人行禮,說道:“尚未有結論?但聞兩軍於大江水戰,吳軍勝勢頗明。”

大江就是長江咯。

在“東方世界”的當前階段,能夠打得起水戰的國家並不多,楚國和吳國絕對算其中的兩個。

實際上,楚國和吳國在幾年前已經打過大型水戰,以楚國的慘勝落下帷幕,也才有了楚國占領“蕪湖”打贏了那一場戰役的結局。

這一場楚國和吳國的水戰,是諸夏歷史上第一次有正經記錄的大型水戰。

士匄對水戰什麽的兩眼摸瞎,好奇地問道:“吳弱且小,楚強且大。必是楚舟船眾,為何吳軍勝勢?”

孫林父同樣對水戰一竅不通,只能是復述字面描述,說道:“吳人心哀,君父有敢死之志,眾莫敢不從。”

是吧?

國君連死都不怕,擺明就是要去玩命的。

身為人臣以及沒半點話語權的群體,他們敢不拼命就是個梟首示眾的下場,死在刑場還不如上戰場拼命,也許能僥幸生還呢?

在楚國和吳國那邊,君權之重超乎想象,殺起大臣來真的跟宰只小雞一般,跟中原列國是不同的政治格局。

以消息傳遞的延遲性質,楚國和吳國新一輪的“蕪湖之戰”應該是結束了?晉國想知道誰贏誰輸需要等上半年左右的時間。

用劇透的方式,吳國的確是贏了再一次的“蕪湖之戰”,他們打贏之後各種高調,之前對晉國表現出的謙遜被忘到一邊,再一次派出使節到晉國的自稱是帶著王號。

事情還沒有發生,能夠預見的是晉國君臣見吳國使節號稱王號,一定會是滿臉懵逼的表情。

結果吧?隔一年之後,楚國和吳國再次爆發大戰,楚國令尹子庚知恥而後勇獲得大勝,並且俘虜了吳國公子黨。

“且不論楚吳之戰如何,我等已一歲安穩,為使諸侯不忘於我,是否興兵造勢?”士匄提議。

呂武皺眉沒說話。

另外屬於陰氏陣營的荀氏(中行氏)、解氏、趙氏看到呂武皺眉,有點蠢蠢欲動想跟士匄掰腕子。

經過一輪愚蠢操作的魏絳可能是知道自己很蠢,有了一次被教做人的教訓,輕易不敢吭聲。

彘裘站起來對呂武行禮,恭敬問道:“元戎以為如何?”

這位士魴的兒子,他不是在激將什麽的。

以前還沒有看出來,後面大家漸漸發現彘裘是呂武的小迷弟,總會讓士匄出現一些尷尬的場面。

比如說,明明範氏內部商議之下形成一致,遭遇到呂武覺得事情有問題,第一個退縮的總會是彘裘。

這就等於範氏內部有矛盾,或者說彘裘站到呂武這邊嗎?事情並不是這麽算的。

無非就是彘裘覺得呂武超級厲害,但凡呂武覺得不妥之後,會讓彘裘認為那件事情不對頭而已,不代表彘裘在真正發生事情的情況下會背叛範氏。

比較詭異的是士匄並沒有拿彘裘怎麽樣,給予其余家族一種範氏跟陰氏關系很不錯的解讀。

“若興兵,南下‘商丘’罷。”呂武在某種程度上覺得士匄的意見不錯。

不真的開啟大戰,搞一次武裝遊行來展現晉國的存在感,以政治目的上的需求顯得很有必要。要不然時間一久,晉國一直沒什麽存在感,還真的會讓列國產生晉國衰弱了的誤會。

這個就是為什麽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關於霸主國消息的原因,除了霸主國真的能搞事之外,要的就是消息不斷這種效果。

宋國近期很不甘寂寞,跟衛國重新糾結到一起,有點要參與衛對魯的戰爭,連帶還對曹國展現出了敵意。

晉國出兵去“商丘”作客,警告宋國安分點,以整體局勢是一種需要。

士匄一聽是去“商丘”就有點興趣缺缺了。

老範家緩了一年,盡管還是持續對三戎用兵,家族庫存的緊張多少得到了緩解。

只是進行純粹武裝遊行,不會產生收益,浪費納賦額度又一無所獲,老範家琢磨著還是少點投入為好。

呂武直接點人,說道:“中軍、新軍同往。”

這一下,士匄臉色有些變化,沒藏住心事,說道:“即為震懾而往,滿編無益。”

呂武平靜認可。

士匄又說道:“我出一‘師’,本人亦往。”

這就對了。要不然提議走個過場,人又不去,是不是要趁呂武離開國內在外,搞點什麽事情?

以卿位排序,元戎和中軍佐離國,管事的就會是中行吳。

呂武這一次帶隊武裝遊行,本意上也是想看看自己離開後,誰會搞點什麽事情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