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能幹不能說啊!(第2/3頁)

什麽是原始生態?不就是充滿了各種植物,裏面會有食肉類動物和食草類動物,再加上各種昆蟲嘛。

呂陽看了看兩邊的山體,說道:“此地略遜於‘柏谷’,可建關隘為防。”

那個“柏谷”在哪?其實就是後面秦國建立函谷關的位置。

“楊”地靠近“新田”的區域跟那邊的地形很相似,不同的是那邊山連著山,山區簡直就是連綿一大片,並且還有一個大河“彎鉤”擋著。

想進入“秦”地當然不止有“函谷關”這個一個位置,晉國西北方向原屬於白翟的領地就有大道,大河南岸的伊洛之戎也能進入。

白翟的原牧場已經成為陰氏的土地。那邊的山其實也很多,導致有著非常錯綜復雜的山谷地形,以軍事角度來講的話,能不選擇山谷多的地形行軍最好,要不然極易遭到埋伏。

伊洛之戎那邊的情況是,到處充滿了各種林子,並且水面寬度在十五米以上的溪流著實太多,樹林與溪流交錯縱橫搞得地形非常復雜,軍隊有的選絕不會進入那樣的地形。

所以了,能清楚到了戰國之後,山東列國想要攻打秦國,為什麽總是硬著頭皮陳兵“函谷關”前面了吧?

呂武對呂陽的回答並沒有什麽意外。

這個是作為父親的呂武早就向兒子呂陽進行“劇透”了,不止一次提到“魏”地那邊的重要性,話題中少不了講述在“柏谷”和“瑕”擇地建造關隘的探討性質。

所以來到“楊”地的山谷區域,只要呂陽不是心不在焉,處於這樣的位置再被提問,該怎麽答不是很明顯的事情嗎?

呂武再問道:“我家何時建造關隘,以何緣由為佳?”

這個問題就有點不好回答了。

無緣無故在封領建造關隘,不是明擺著告訴所有人,陰氏要搞事了嗎?

如果陰氏的“楊”地像範氏的“祭”地有個敵國在邊上,造個關隘倒是顯得很名正言順。

想了一小會的呂陽說道:“且待國君如何,國中大亂是否尤甚?”

肯定不能玩“白翟復起”的那一套咯!

現在的諸夏列國極少有害怕異族的存在,別說晉國強大起來之後別逮著異族打就算好了,一個個不開眼的異族早就消失在歷史長河。

呂武挑了挑眉頭。

怎麽著?晉國出現內亂一種是一種慣例了嗎?不但各個列國總覺得晉國什麽時候會亂一下,連帶國內的“接班人”也有那種看法。

呂陽問道:“父親不使國中生亂?”

陰氏有什麽謀劃呢?在有那種謀劃為前提之下,注定是要搞東搞西,沒事也要整出事來。

呂武沒有半點虛偽,說道:“為父為元戎,需率各家迫使楚國屈服,捍衛諸夏文明得以延續,仍為正朔。”

不是假話。

現在的情況是楚國沒有真心誠意屈服之前,呂武絕對不允許晉國內部發生大亂,誰想搞事,就會搞誰。

陰氏想“化家為國”沒錯,不等於要讓楚國成為當今之世的唯一霸主。

成了晉國元戎的呂武但凡有點智慧,該做的事情是攜“晉國之力”將楚國打服,完成捍衛諸夏文明得以延續和仍為正朔的“成就”,可以的話就盡力削弱或肢解楚國。

楚國變弱或遭到肢解對呂武很重要,如同將齊國肢解掉,是一樣的份量。

呂陽要是不知道自己這個父親最終想搞什麽,一定會大聲贊嘆父親是文明之光啥的。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晉國開始覺得自己是“天選之國”,有捍衛文明的使命感。

一代代晉人這種玩法,慢慢把自己玩得有點要出精神疾病,有那個能力去吞並弱國壯大己身偏偏不幹,甚至還不允許列國互相吞並。

用後世的歷史定義而言,晉國這種做法是妥妥的“分裂派”,應該早死早超生的那種。

然而,現在的人看來,晉國雖然霸道,有時候還很不講理,風評上卻是極佳。

原因沒有別的,弱國肯定比強國要多得多,他們害怕被吞並,晉國約束各國不得互相吞並,對他們有好處呀!

呂武很小的時候就教導呂陽關於“大一統”的觀念,並且一再強調要一代一代將“大一統”觀念傳承下去。

一個人出發點的“全局”是什麽,關乎到目光是否足夠長遠。

呂陽則多少有點“歪”了,接受“大一統”的理念,出現了“時不待我”的思想,導致有一顆迫切想要搞事的心。

他們換了個地方,來到一處“邦”。

所謂的“邦”就是村莊,一般是作為農莊而存在。

因為現在的社會結構,“邦”跟老毛子近現代的情況極度接近。

也就是,封主就是貴族,他之下有一群狗腿子(家臣),再加上各種監工(士),去監督屬民或奴隸進行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