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致敬秦帝國、漢帝國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鄉間村落應該是山清水秀,並且處處的鳥語花香?這個是濾鏡產生的錯覺。

實際上,鄉間的純天然是常態,要說能有多美則未必。

大多數的鄉間村落,它們未必會有多臟,亂和舊則是一定的。(排除高鐵附近)

呈現在呂武等人眼前的村落很普通,屬於一點特色都沒有的那種。

一條並不寬大的泥土路貫穿到村頭的大門,門其實也就是一個籬笆編制的條板,木門板什麽的是不存在的。

一道很長的籬笆墻將整個村莊給圍了起來,籬笆墻前方還有一條最寬不會超過兩米的小水溝。這兩個其實就是防止野獸進入村莊的防禦帶。

村裏自然是看不到什麽高大的樓層,一眼看去只有座座的茅草屋,以及一些看不出用途的窩棚。

仔細看那些茅草屋會發現連泥巴墻都沒有,僅僅是用麥稈和雜草編織就成了遮風擋雨的墻壁,屋頂的茅草呈現出一種三角的形狀。

呂武是誰,又是帶著誰出行,哪可能只是小貓兩三只?

隊伍之中的精銳甲士數量超過五百,其余隨行人員不少於兩千,他們進入村莊的可視範圍,等於他們看到了村莊,村莊裏面的人也看見他們了。

發現有龐大隊伍向著自己而來,村落裏的人其實並沒有多麽重的恐懼感。

首先,村落距離“新田”也就百八十裏,再來這是一個屬於陰氏的“邦”。

離“新田”足夠近,代表周邊不可能有成夥的匪盜,僅是小偷小摸村裏就能自行解決。

作為一個陰氏的村莊,有實力攻打的人不敢去動,沒實力的人一樣能被村子自己弄死。

同一個家族的人,哪怕是階級有區別,怎麽可能會認不出自家的制服和旗號?

村子裏的人看到自家的軍隊過來,沒有看到家主旗幟,並不知道家主和繼承人也在。

村裏的“士”得到消息趕緊穿戴整齊,準備到村口進行詢問。

他們還有更多需要忙碌的準備,比如趕緊生火煮水,清出一片地方提供軍隊休息。

犒勞什麽的?只有封主有資格對成建制的家族軍隊進行犒勞,其余誰幹都是越權。

有一個更現實的地方,一個家族中的“士”和“徒”有自己可自由支配的財產,家臣和屬民、奴隸則是沒有。

不提有沒有權力犒勞成建制軍隊的問題,“士”和“徒”的家業可經不過幾千人吃喝一頓的。

一個家族的九成九資產都屬於封主,只有他有權力去進行支配。

家主沒開口,誰敢私自去想拿什麽就用什麽?

晉國有制服,顏色以紅色為主,戰袍和甲胄款式則是每家都不一樣。

其余家族怎麽樣不提,陰氏的制服會更偏向於“現代”一些,也就是比較節省布料。

陰氏制服的顏色當然也是以紅色為主,比較有區別的是不再作為長袖款式,上身會相對寬松一些,下身以束褲為主。

現在的士兵,各國依然是長袖款式,戰時會將長袖卷起來捆綁在手腕上。另一個布料需要臨時收縮的地方是小腿,一般是系上綁腿。

陰氏與其他家族,包括列國,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差異,也就是現在的軍事人員基本沒有“胄”這麽一種配件,陰氏的防禦裝備裏面則是有“胄”。

“胄”也能被稱呼為“兜”,翻譯成為白話就是頭盔。

說“基本”也就是絕大部分列國和家族沒有列裝頭盔,頭巾束發是一種常態。

不裝備頭盔跟工藝水平或生產力有關聯嗎?應該是有一些,再來則是觀念問題。

進入到戰國階段之後,山東列國的防禦裝普遍會配上頭盔,當時國力集中到軍事上的秦國則是少量將士才有頭盔。

有一些歷史專家對秦國的將士為什麽只有少量才裝備頭盔做出了很多解釋,其中的一種解釋就是觀念差異。

陰氏的每一個村莊都有一名“村正”,一般是由勞苦功高的“士”擔任。

除了“村正”之外,陰氏還在每一個村莊設立“嗇夫”和“遊徼”兩種職位。

嗇夫的責任是調解鄰裏糾紛、幫助家族收取賦稅、安排徭役。

遊徼的職權是掌巡察地方、緝捕盜賊。

看著是不是感到很熟悉?

呂武沒有完全照抄秦漢鄉裏制度,搞了“致敬”唄。

知道什麽是“致敬”不?就是咖位不夠,名聲不顯,為了預防版權方面出現糾紛,用“致敬”來忽悠人,哀求“正版”大佬放過。

其實吧,制度這種玩意跟寫書、作詩在藝術領域上沒有區別,歷來就是“我抄前人,後人抄我”的狀況。

至於呂武為什麽抄秦漢不抄隋、唐、宋、明?只能說春秋環境帶來的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