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暗戰從未停止

晉國這一次南下的主要目標只有一個,也就是勾引楚軍北上。

他們南下的理由是子駟弑殺了鄭君姬惲(yùn)。

話說,他國權臣幹掉了自家的國君,關晉國什麽事?鄭國當時是楚國的小弟,要管也該是楚國來管才對。

然而不是那樣算的。

在目前的時代,不管國家強大還是弱小,但凡發生臣弑君的事件,任何一個國家的君主都有權去管一管,想不想或有沒有去管看的是國家的整體實力。

比如說,晉國發生了幾次臣弑君的事件,源於晉國強大的因素,列國只是發表譴責言論,沒有動用武力進行幹涉。

而晉國和楚國經常會因為某國發生動蕩,包括但不限制於弑君,動用武力去幹涉他國的內政。

什麽叫霸主國?不是國家強大就算霸主國,實際上就是動輒對他國內政指手畫腳,時不時隨便找個理由就能發動戰爭,才是霸主國的真正解讀方式。

一個國家很強大,不願意搭理外界的任何事情,喜歡關起門來自己玩,他國並不知道這個國家的強大,當什麽霸主國呢?

喜歡關起門來自己玩的國家哪怕是再強,說句難聽的話,壓根就得不到他國的尊重,甚至會被各種流言蜚語,再反而被橫加地指手畫腳。

“子駟並非真心盟我。鄭先君惲雖僖,然友善我、楚。”國君對鄭國先君姬惲的評價不好,其余的信息量也挺大。

已經被弑殺的姬惲作為“太子”時期有在晉國和楚國生活的經歷,他是一個對誰都尊重不起來的人。

在姬惲繼位之後,沒有表達過明確的政治觀點,屬於晉國和楚國還需要進行考察的對象。

現在的情況是,子駟以得不到尊重這個理由幹掉了姬惲,使得晉國和楚國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麽正確去對待鄭國。

“鄭不可信。”士匄先觀點明確地定基調,再繼續說道:“如盟我,亦是借我抗楚。”

鄭國想跟晉國結盟?

有俺在一天,別特麽做夢啦!

中行偃皺眉看著士匄,認為士匄魔怔了。

不就是在“馮”丟了臉嗎?並且臉還是士匄湊上去自己丟的。

範氏要攻城,鄭軍應該立刻投降才對?沒這樣的道理。

其余的“卿”也覺得士匄輸不起,不免對士匄的評價下調了許多。

“非我意氣用事,乃是鄭反復無常,實不可信。”士匄最近很敏感,覺得誰看自己的眼神都不對勁,帶著太多的內涵。

國君笑著說道:“寡人知鄭無信義,範卿言及不可與之為盟,過矣。”

士匄被懟了?

國君繼續說道:“我盟鄭,實為楚也。”

士匄確認自己就是被懟了,想著用什麽樣的方法懟回去,有人開口附和了國君的觀點。

“君上所言甚是。”中行偃思路很清楚地說道:“鄭處我、楚之間。鄭歸於我,楚必不幹休,反之亦然。如此可借鄭誘楚,使之反復而來,成就疲楚之策。”

晉國先前本來是要用陳國來當誘餌,遭到了士匄的堅決反對。

陳國距離晉國相隔一個鄭國,他們與楚國卻是比鄰。

晉國真的接納了陳國?該是晉國每次千裏迢迢南下救援陳國,到時候一再消耗國力的是晉國。

還有一件最為現實的事情,陳國並不強大,晉國能救陳國一次兩次,無法永遠能夠及時地去救援陳國。

在這種情況下,陳國重新屈服楚國只是時間問題。

晉國如果接納了陳國又保不住,會損害到晉國的國際信譽,等於是不但前期的投入會白費,最後還要承擔失信的惡果。

所以了,明白那些道理的國君和其余“卿”,他們對士匄反對接納陳國沒什麽意見。

鄭國就不一樣了。

各個諸侯國誰不清楚鄭國喜歡玩“朝晉暮楚”那一套的反復橫跳?正因為列國都知道鄭國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晉國利用鄭國不用擔心名聲方面會受損。

士匄要是拿不出一個合理的理由,來解釋晉國為什麽不能接納鄭國,以私怨誤國事會成為一種實錘。

晉國的“卿”因為私怨誤國是一種常態,很多時候根本不用承擔後果。

士匄一個個看過去,想要在“卿”之中找到盟友,發現這些“卿”不是眼神閃躲,就是沒給積極的回應。

尼瑪!

在“卿”找不到一塊扛的盟友?

“君上,臣言鄭之事有誤,請君上見諒。”士匄對國君低頭了。

國君笑著講了幾句話,不是繼續懟士匄,相反是進行安慰。

什麽時候晉國的“卿”需要來自國君的安慰了?

其余幾個“卿”不留痕跡地交換完眼神,由中行偃開口說話終止目前的氣氛。

利用鄭國是晉國的既定國策之一,再次得到確定,時機合適了兩國結盟會是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