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思想和眼光決定境界高低(第2/3頁)

什麽情況來著?

沒看到陰氏騎兵有穿甲胄啊!

交戰後持續運動的雙方騎兵,各自的隊列中時不時有一兩人掉下馬背,再被滾滾而過的馬蹄踐踏成為破麻袋一般的屍骸。

一具顯得殘破的陰氏騎兵遺體不斷冒出血漿,血肉和布料裏面被陽光反射出一道金屬的色澤。

這是一塊長約二十五厘米,寬十七厘米的鐵片,它四邊打孔又有系帶,用來作為前胸的防禦。

怎麽說呢?陰氏騎兵的確沒有穿制式的甲胄,不能怪聰明人在自己戰袍裏面穿上一面鐵片吧。

這種現象其實很一般,在隨後的時代裏面,好些置辦不起甲胄的士兵,他們會自己弄上一些“護心鏡”之類的金屬,以至於總是能看到某些士兵前胸掛著“銅鑼”。

呂武當然不是完全不知道。

低配版的胸甲騎兵?

他也在想辦法增加騎士的防護力,暫時沒選定合適的防具而已,對騎兵會弄上一塊重約三五斤的鐵片用來防護前胸,選擇聽之任之,要是想弄超過十斤以上的玩意則會制止。

秦軍騎兵當然也不是完全的無甲,他們的甲胄款式比較復雜,從金屬甲到木甲全有,最多卻是一種看上去很厚很臟的羊皮襖。

正是基於秦軍將士連最起碼的統一款式戰袍都做不到,晉人才能更加確認秦國國力迅速衰弱,得出參戰秦軍來自偏遠西境或遊牧部落的結論。

本來有些瞧不起秦軍的魏絳遭遇到了一定的壓力!

魏氏重步兵結陣向前,一開始倒是成功穩住戰線,形成一種“陣列線”的推進方式,一再擠壓湧上來的秦軍步兵,又步步穩健地向前推進,後面卻是漸漸推不動了。

機動起來的魏氏戰車兵,他們以一種狂飆的姿態沖向秦軍步兵,造成了一種風卷殘樓的殺傷。

然而,魏氏戰車沒有看到秦軍步兵迅速崩潰,相反秦軍步兵無視了傷亡,一邊扛住嚴重死傷要繼續糾纏住魏氏戰車兵,另一邊還不斷投入到前方的陣地戰。

魏絳不是傻瓜,知道己方正在給予敵軍造成極嚴重的損失,卻是從秦軍不計傷亡的投入,嗅到了危險的味道。

到這個時候,魏絳才有功夫關注一下全局,發現左右兩翼打得比正面戰場還激烈,外圍還有敵我雙方新的兵力正在進入戰場。

“上軍將……”魏絳此刻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回頭看了一眼營盤,心想:“再繼續增兵,今日戰事恐怕很難再控制規模?”

呂武並不想開打就是決戰,更願意一再糾纏下去,卻是不能表現得那麽明顯。

互相增兵之後,雙方投入交戰的兵力,晉軍這邊約是兩萬左右,秦軍則是三萬左右。

造成的局面就是,稍微試探了一下,秦軍表現出了很強烈的速戰速決意願,秦人那種悍不畏死也得到了體現。

看著魏氏部隊和秦軍陷入一種“亂戰”的局面,呂武讓人將魏鞅請了過來,說道:“我需絳率軍緩緩而退,使戰場交於我家……”

接下來,呂武解釋為什麽要這麽幹,講得比較通透。

魏鞅並不是魏氏的族親,是魏氏的一名家臣。

他會有“魏”這個前綴,情況其實跟呂武是一樣的。出生在“魏”地,也便以“魏”為氏,得到魏氏的賞識再成為家臣效力。

呂武不但發展起來,獲得了一塊“陰”作為封地。

他成名時人們知道的稱呼是“陰武”,當代的人以及史料上記載也只會記載“陰武”這個稱呼,頂多就是加上一個“林姓”。

等他有了屬於自己的謚號,後面人們整理史料則會改成“謚號”,如陰文子、陰武子、陰什麽子等等,可能也是陰武公、陰文公或陰太祖啥啥啥的。

一切取決於呂武後面能成就什麽事業,要不要改個前綴。

魏鞅冒險前往戰陣前方找到了魏絳,告知呂武的一系列安排。

魏絳聽後臉色有些難堪,卻是嚴格地執行了來自呂武的命令。

他的難堪是覺得能力遭到質疑,偏偏呂武要用陰氏部隊頂上,避免魏氏的損失過大,是一種好意。

事實上,打成了亂戰之後,魏氏的兩個“旅”固然對秦軍造成了極大的殺傷,己方損失也真是有些出乎意料的慘重。

沒有來自左右兩翼陰氏部隊的看顧,正面戰場的魏氏部隊早該被包餃子了。

從戰場上撤回去的魏絳來到呂武這邊,一臉糾結地說道:“今日實為始料不及,明日請上將軍允我仍為頭‘徹’!”

不年輕的人了,怎麽眼光還是這麽窄呢?

秦人就是要不在乎死傷,逼迫呂武不能太過份地消耗魏氏的軍隊,想要讓陰氏部隊親自上場擔當主力,再更兇狠地消耗陰氏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