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

管理一個國家真的不容易啊!

尤其是想治理好。

春秋中葉管理國家的難度其實比以後要小不少,管住一幫貴族基本上也就能對一個國家完成操控,不需要怎麽的事無巨細。

呂武成為留守,是將貴族視作官僚在管理,期間被士魴和魏琦分別提醒了一次。

沒別的。

就是呂武管得有些過於寬了。

俺家要種黍不種粟。

話說,關你屁事啊!

俺的土地,想種啥就種啥,外人管得著嗎?

這尼瑪……

還真管不著!

作為一名統治者,能管的就是貴族有沒有按照規定進行納賦或交稅,再來就是評價納賦時的表現。

平時再管一管貴族之間發生的糾紛,好好做一名最終仲裁者。

制定國家的發展方向,選好盟友與敵人。

其余?

地方上的建設不需要最高統治者去操心,各家會自己進行規劃與安排。

實際上,發展自身領地這種事情,除非是真的沒有那個能力,又或是頻出昏招,要不哪個貴族不希望自己好呢?

“現在的國家結構太過於依賴貴族了。”呂武心想。

這種國家結構,只要首腦能將國中的貴族團結起來,哪怕不能發展與壯大,國家也絕對不會陷入混亂。

貪汙的行為?

“士”向封主納賦或交稅。

封主再向國君納賦或交稅。

架構太過於粗糙,相反不太好貪汙呀!

內部真的發生點什麽跟財帛有關的事情,一般也是辦事的人收取賄賂,導致該上繳的東西數額不對。

因為過手的人太少,查起來異常的簡單,絕對一查一個準。

目前還有一件非常操蛋的事情。

財帛有用只是針對貴族而言。

土地買賣那是不存在的。

有能力生產商品的人九成九會是貴族。

大宗商品的交易也只會存在與貴族與貴族之間。

導致的就是,非貴族壓根就沒有大手大腳花錢的機會!

所以,想當商人的前提是要有個貴族的身份。

大額商品的買賣,一般也是各個貴族因為自身發展的需要在進行采購,極少用於自身的享受。

呂武之前想研究瓷器,也有些眉目了。

後來,他發現哪怕是將瓷器研究出來也發不了財。

原因?

這麽個年頭,絕大多數貴族很少考慮自身的享受,想的愁的是怎麽把家族發展壯大。

如此一來就注定了一點!

奢侈品會有市場,卻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營造那個環境。

比如說瓷器,要給個高端大氣上档次的格調。

用一句廣告語,叫:今年過節不收禮呀,收禮只收……

唯有那樣才有可能大賣特賣。

不然遭遇的結果可能是“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的下場。

簡單的說,任何的商品都是因時而異。

現在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吃飽,才能來談享受。

對於各個貴族需求就更簡單,發展家族的武力才有繼續生存下去的保障。

這不。

呂武剛剛就完成了兩筆買賣。

士魴采購了一千八百套裝備。

用“裝備”這詞,能看出並非只單純購買了鐵甲,還附帶其余的商品。

他交付的不是錢幣。

主要是布匹以及糧食,再加上一定數量的奴隸。

解朔像是砸鍋賣鐵了一般,咬牙購買了五百套鐵甲。

一樣不是單純出錢幣。

這或許就是解氏的極限了?

呂武對解朔談買賣時一臉咬牙切齒,印象深刻到不行。

看看人家狗大戶……沒錯,說的就是背靠範氏的士魴,買一千八百套裝備沒看出有什麽肉疼的微表情。

談買賣期間,呂武得知士魴已經從範氏別出。

士魴獲得了“彘”地。

這個“彘”地就在“陰”地和“呂”地邊上,位處汾水東岸。

如果呂武得到“隨”地,會對“彘”地形成實際上的圍起來。

他問士魴,以後是繼續稱呼士魴呢,還是該改叫彘魴了。

士魴沉默了五六個呼吸的時間,給出的答案是繼續稱呼士魴。

那麽,士魴的別出就是成為小宗,並不是旁支。

簡單的說就是,士魴與士匄雖然分了家當,以後卻還是兩位一體,不是真正的獨立自主了。

情況跟魏氏那邊一樣。

畢氏才是主宗(大宗),魏氏、令狐氏、櫟陽氏是小宗。

說魏氏和範氏一樣,主要是範氏作為大宗的存在感很低,相反士氏卻廣為人知。

必須要說的是,範氏不顯山不露水的,但絕對是一個非常牛逼的家族。

廣為人知的有士氏,範氏也有點存在感,杜氏和劉氏持續悶頭發展。

屬於範氏卻已經消亡的還有鞏氏和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