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第2/2頁)

要不是那些厚顏無恥的內閣老先生硬把功勞分給死去的李宗儒與李成,葉行遠的名聲還要再響亮一倍。

然後消停了沒幾天,葉行遠又放了個大衛星。隆平帝現在覺得這小子不在身邊一點兒都不寂寞了,因為隔三岔五就能聽這個名字聽到耳朵出老繭。

而特區這個奇思妙想,不但令隆平帝動容,也輕而易舉的將朝中諸位重臣分出了派別。

以嚴首輔為首的江南派系、清流是完全反對這個提案,楚黨的章裕也難得的復議,大約是絕對此事有違聖人之教,萬萬不可。

但奚明生的閩黨與沈孝的浙黨卻破天荒的聯起手來,對建立邊境特區大為支持,甚至表示應該大幹快幹,除西北外,在東北與南方沿海,再開四個特區。

歐陽圃作為唯一的北方人,居然也難得的放棄了左右逢源的態度,旗幟鮮明的支持特區建設。他很明白這一行徑對於北方經濟的意義。

如今朝廷雖立都於北方京兆府,但經濟和文化重心卻在南面。尤其江南絲織業發達,幾乎戶戶養桑,收入不菲,原本以魚米之鄉聞名的江南,如今卻遍地蠶桑。

而閩浙之地,經商之風大盛,豪商們在海外貿易上賺足了蠻人的金銀,他們雖然缺乏底蘊,但正在用金錢的力量漸漸影響朝政。

荊湖熟,天下足,產糧區已經挪到了楚地,就是靠著這幾個省的高產糧食,才能勉強養活一個帝國。章裕正是出自此處。

五名內閣大學士中,除歐陽圃以外的四人正好是士農工商的代表,而歐陽圃之所以能躋身其中,主要原因是地域因素,無論如何北方也得放一個人在內閣當中,但其實底氣身為不足。

所以歐陽圃好好先生,都是有背後的政治經濟因素決定的。

他們幾個占據高位,雖然未必英明神武,但當然都有自己的一套本事。葉行遠不提出來特區之意,被聖人之道桎梏的這幾位老先生未必能主動想到,但是一經提出,略一思考,他們當然就明白這所謂“經濟特區”的價值。

邊貿亦是最賺錢,不知道多少商人甘冒奇險,往來交易,便是為了賺這百倍的利潤。

如果經濟特區建設成功,顯然就能夠滾雪球一般建立起一個自由的交易區,這裏會不斷的吸引各地商人前來,最後成為一個龐大的吸血怪物。

在這裏收獲的利潤,雖然未必能如葉行遠吹噓的那樣足供三邊,但那也絕對是個天文數字。

至少,可以說是成為貧瘠北方的新經濟亮點——光這一點,就由不得歐陽圃不支持。當然他也可以考慮其它設點位置,但經過通盤考慮,居然發現瓊關縣至少在北方是個最合適的地方。

閩黨、浙黨拿出來陪綁的東北三交口之地,雖然亦是自發形成的互市,但這裏的地理位置遠不如瓊關,貨物的線路只有一條,交易的內容也甚為單一。

更嚴重的是如今東北妖族蠢蠢欲動,準備立國,隨時會有一場持續大規模的戰爭。這與瓊關這地方不一樣,雖然打也有可能打,但是絕不會大打,而一旦互市建立完善之後,甚至小打的危險都能消弭許多。

相應的又必然為三邊省下許多經費,這也是不得不納入考量的問題。

當然,從全國的角度來看,閩浙、江南的幾處港口也很適合作為特區進行建設。但這是北方士紳不願意看到的,這必然導致南北的進一步不平衡,所以他們拼死都會抵制。

而作為江南一系代表的嚴首輔等人,他們更重視教化的作用,特區雖好,但不能壞了民風,江南讀書風氣才是他們立身之本,但要是將特區讓給閩浙,他們又都不願意。

這就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提案與反對意見,每個人都被身後的利益推動著,身不由己的提出自己的需求。

至於特區到底是否符合聖人之教,反而沒有人認真的去考慮——或者說考慮之後,決定先閉口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