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黑雲壓城來

冬月末,一場大雪。

有兩個消息幾乎一前一後同時抵達了京師。

第一個是峘州方向,燕王李振,終於啟程向著京師而來。

這本是個好消息,但偏偏伴隨燕王一並而至的,竟還有十萬的燕王府兵。

至於第二個,則是盛州方面。

遼軍集結二十萬大軍,正欲跟盛州軍生死決戰。

這兩個消息降落,驚雷一般,接連數天,京城內上到王公將相,下到黎民百姓,都震驚的無以復加,街頭巷尾幾乎都在議論這兩件大事。

朝臣們各懷心思,有義無反顧站在燕王李振這邊,言之鑿鑿說是無礙的,也有覺著燕王太過不識體統,上書彈劾的。

但其中大多數卻是沉默,這些人心裏是對燕王所做暗中腹誹的,但在這種前途不明的情形下,還是姑且忍一口氣,明哲保身吧。

而坊間的論調也並不算很好。

畢竟先前陸陸續續經歷了信王李益都身故,孝安太子猝然而歿的事,已經是士氣低落。

再加上據說燕王病倒,而皇帝的身體也不算甚佳……

至於遠在盛州的小信王李重泰,隱隱約約聽聞他身上有傷!

如今整個皇朝,全須全尾安然無恙的,仿佛只有一位信王府的三殿下李鋮禦。

只是這位三王子如今也去了峘州跟燕王“交涉”,竟不知後續如何,萬一也有個不測……

總之,本朝皇族竟是一副血脈凋零、後繼無人的架勢。

這難免不會讓百姓們感覺到一絲絲的悲觀,如今再加上遼人氣勢洶洶而來,許多人開始擔心,小信王李重泰能不能阻住遼人的這次進攻,而萬一盛州有個閃失,遼人的鐵蹄勢必會踏入中原……

假如皇朝之中能夠人人一心,抵禦外侮倒也罷了,偏偏又是一副風雨飄搖捉摸不定的情形,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姿態。

此時雖年關將近,但因為這兩件大事,如山似的壓在頭頂,那過年的喜氣,都因而淡薄了不少。

宮內,皇帝寢殿。

皇帝看著李振派信使帶回京內的上奏,眼睛眯起。

在奏疏之中,燕王解釋,——原本是因為聽說了盛州方面形勢嚴峻,所以才特調了十萬軍馬一同隨之回京,一則護衛京師,二則也是聽從皇帝調遣。

他說這些兵馬隨時可調往盛州,跟小信王一同抵禦遼軍,字裏行間仿佛誠懇而貼心。

在奏疏中,李振也略提了提李絕,說他們一見如故,也將一同回京,請皇帝放心。

皇帝不置可否,面無表情地將燕王的奏疏傳給庾約等眾位大臣查看。

眾位傳閱過後,面面相覷,卻沒有人敢先出聲。

就算燕王真心的是為了護衛京畿而調兵馬,那也是未經皇帝允許而擅自行動,帶兵逼近京城,這本身就是大忌。

燕王敢這麽做,不論真心還是假意,證明他已經毫無顧忌。

朝臣們雖然不滿,但也都忌憚燕王,誰也不敢先出聲點破。

皇帝目光沉沉地環顧在場群臣。

令人意外的是,在所有的鴉默雀靜中,最先出聲的,竟是庾約。

“啟稟皇上,微臣覺著,燕王殿下此舉,過於逾矩。”

皇帝瞥向他。

庾約皺眉,眼帶憂慮而擲地有聲地:“京師自有防衛,何況遼軍遠在盛州之外,還未到需要地方兵馬拱衛京城的地步,燕王殿下擅自調兵,意圖如何令人猜疑!微臣鬥膽,皇上該派欽差加以斥責,責令燕王退兵,只身進京覲見才是正途。”

庾約率先出聲,群臣心頭一寬,陸陸續續,也有人出言附和。

不過,也有少數幾人,尚且替燕王開脫,而只贊揚說燕王是在急朝廷之所急,乃是好事,不必多心猜忌等等。

皇帝聽罷眾人所說,輕輕地嘆了聲。

他的目光落在庾約身上:“鳳臣,京畿轄下二十三縣的兵馬,可都調動妥當了?”

庾約躬身:“早已經按照皇上所命,十六萬兵馬嚴陣以待。”

皇帝頷首:“這樣朕就安心了。”轉頭看向兵部尚書:“之前命靖邊侯等自邊塞所調兵馬,倒是不用回京,叫他們自趕往盛州,跟小信王共禦遼軍。”

說到這裏,皇帝哼地笑了聲:“自家裏怎麽樣都行,當務之急,還是遼人。”

將兵馬調停妥當,皇帝又傳口諭,讓傳旨太監即刻加急出京,趕往燕王大營,命燕王將兵馬就地駐紮,只身盡快回京面聖。

眾人自皇帝寢宮退出,有幾位大臣先圍住庾約,問長問短,無非是問情形是否安然無恙,燕王會不會聽從皇上口諭。

也有的擔心皇上的旨意反而會逼得燕王惱羞成怒,倘若此時此刻燕王在京畿之地做起亂來,再加上盛州方向的遼軍虎視眈眈,那麽對於朝廷而言就是腹背受敵,內憂外患,兩頭作戰,至為危險。

因不在寢宮,話說的未免直白,誰知又招惹保燕王一派的不滿,怒斥對方小人之心度燕王之腹,實在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