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第2/3頁)

公司確定好方案,要招收這批員工以後,老員工也急了。

人多嘛,就會影響獎金包,一百人分錢,跟兩百人分錢,那分到手的就是蚊子大腿跟小腿的區別了。

不少人甚至直接找到總經理老朱同志。

老朱這個甩鍋俠,照老規矩,又把事情甩到範曉娟身上。

說就是一句:“找小範啊,我人老了,啥也不懂。”

敢情他老人家就是個看場子的?

範曉娟也發愁啊,人不患寡患不均,能跟一起進退的姐妹們分享,可外面來的是怎麽回事。

好比家裏面一群孩子,都吃的不錯,但突然媽媽從外面領回來了一群孩子,這不是就有人鬧意見了嗎?

範曉娟想了很久,突然想到前世韓鵬飛跟她說過的話:“我們一個公司的,發個獎金都有厚此薄彼呢,像我這麽優秀的,我們做的產品好,發的獎金就多,你瞧瞧薛思楠那貨,他不行,他雖然跟我一個公司,可他獎金才我一半,他養不活咱星星。”

這事兒倒是讓國企出來的範曉娟覺得稀奇,一個單位的發獎金還能厚此薄彼,還沒人有意見?

後來韓鵬飛給她解釋了,才知道,每個人負責的產品線不一樣。

你產品線不掙錢,發的少了你還好意思瞎咧咧?

“分產品線,產品線根據經營情況跟利潤情況發獎金,新招來的讓她們去做楊陽的產品,咱們的核心員工還是老員工。”把好的產線當然是要留給老員工了。

這也不能怪範曉娟厚此薄彼了,老員工是跟著華英一路幹過來的,一路風風雨雨,可不能因為所謂的面子問題,讓老員工寒了心:“基本工資咱們還是一視同仁,福利待遇和其他的都不要有任何的區別。”

一方面公平,可另一方面又不公平。

這才是高明。

區別就在獎金包。

國企喜歡拉平均數吃大鍋飯,她不幹這事兒。

華英廠的獎金跟工資的比例就很玄乎,但看工資,是跟其他國有企業差不多的,區別在於獎金,有時候獎金發的多,能蓋過全年的工資了去。

這樣一來,老員工也放了心。

誰不知道最賺錢的產品線,還是原來的老產品線,新的產品線賣校服,一件衣服凈利潤只有五塊六塊的,怎麽能跟賣沙發的比。

老員工一下子就沒話講了。

就連平常拽的跟二五八萬的楊陽,也不得不對範曉娟豎起大拇指:“你這主意真好。”

新員工也沒有意見,進來的時候有面試,那種不行的混日子的也進不來。

華英廠不扣工資,還有加班費,不但有加班費,還有獎金!

就算是產品線現在的收益不如老員工,但是人人都憋足了一股子勁兒,老員工幹的量少,新員工就要幹出加倍的,爭取年底的時候發獎金,也要跟老員工比著來。

老員工也不服氣啊,誰說就你們能幹了,我們也能幹。

原本只有一條產品線,大家和樂融融,現在有兩條產品線了,幹啥都要比著來,誰也不服氣誰。

按說公司的氣氛應該沒以前好吧。

但是兩個月下來,也只見到兩邊的人喊口號,比著來,其他更過分的也沒見了。

不單楊陽服她,其他人也服。

就連楊陽都跑來問:“範曉娟,我原本以為你是要她們打起來呢。”

範曉娟也是看過很多宮鬥劇朝堂劇的,格局上比楊陽就大了那麽一個信號格。

“那你就不懂了,什麽叫制衡,如果只有一條產品線,咱們這群老員工飄的都不知道去哪了,你看看現在不是挺好?”底下的人抱團,是好事,也未必全部都是好事,要是哪天沒人制得住她們了,就麻煩大了。

現在好啊,都爭著表現,偷懶耍滑的人也少了,幹活的人就多了,工作效率肉眼可見的提升。

範曉娟現在提議要去滬市開專賣店,而且是購買店鋪,管理層都是一片嘩然:“咱們真的要去滬市開專賣店了。”

“那可就太神氣了,原來跟我一起參加工作那幾個,現在都可羨慕我了。”

原本大家都差,也就沒看出太大的差別,現在不一樣了,人家華英廠山雞變鳳凰,來一個華麗的大變身,周圍的人連眼神都不對了。

羨慕的是有,大部分人都是懷著惡意的揣測。

華英能風光幾年?

誰沒風光過啊,當初食品供應公司,多好的肥差,政策寬松了下來,那種企業就沒什麽可令人羨慕的了,這都五年沒漲過工資。

國企不開除人,那其實就是要逼著你自己走。

誰還沒個想風光的時候了呢,華英現在要在滬市開專賣店,就是告訴圈子裏面那些整天盼著華英垮台,好多點閑時話題的人。

——華英沒倒,不但沒倒,咱們且還在蹦跶著呢。

這國企平常就要低調,發了獎金總不能搬著錢去陽台曬對吧,但開分店,可不就是個很好的炫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