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遺毒禍(第2/2頁)

順著他的手勢看去,只見旁邊的另一艘畫舫不知道什麽時候亮起了燈來,並傳來一陣陣柔曼的絲竹聲,隱約可見畫舫有女子翩翩起舞。頓時,眾人的目光便被這畫舫所吸引了。

一見畫舫上的行頭,朱國強就知道這是“大唱”!

所謂的“大唱”是相對於“小唱”,大唱不僅需要絲竹伴奏,還得有行頭裝扮、背景道具,按書上說是“戲劇”,但又跟後世的京劇、越劇、黃梅等戲劇不同,它沒有角色臉譜,演員的戲服更日常化,有對白,也有唱詞,也有表演,當然也穿插有舞蹈。整體表演形式更像西方歌劇。

其實論起來,應該說西方歌劇更像大唱,畢竟,“大唱”早在洪武年就已經流行,當時以官妓表演為主,不會大唱沒資格稱名妓。後來朝廷把官妓禁了。失業的官妓變成私妓,民間青樓從此興起,礙於人手、舞台等原因名妓們紛紛改為小唱,小唱不需要舞蹈,不需要道具裝扮,差不多就是唱曲選段。

不過,對於藩王、士宦、豪富來說,家中養上百多個家樂伶人弄個“家班”更是再正常不過的,所謂的“宴必舞樂”,其實就是請人吃飯時,不來場歌劇表演,都不好意思打招呼。而揚州鹽商更是其中翹楚,“鹽業家樂”更是聞名海內。

應該說是來場“大唱”才對,畢竟歌劇也就剛出現幾十年,沒準還是歐洲人受大明的“大唱”影響,弄出了所謂的歌劇。其實,後世人只看到了明末的“西學東漸”,但是影響更為深刻的“東學西漸”卻被很多人選擇性的忽視了。

這種“東學西漸”並不僅僅只停留在哲學的犯圍,同樣也存在於科學、藝術等各個方面,就像《天工開物》等明代科學書籍在歐洲多國的圖書館內都有發現,西方近代的科學崛起,未償沒有借鑒華夏文明,而在藝術方面必定也是如此。

歌劇為什麽會在即1600年前後才出現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

什麽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

為什麽之前的幾百年沒有源自?偏偏是在許多傳教士進入大明,返回意大利後出現了歌劇?

說白了,不還是因為傳教士們進入士紳顯貴們的家中,整日觀賞了大明的“大唱”,對其記憶猶新,在回到意大利後,不斷向人講述大明的“大唱”,然後才有意大利的伶人在劇場音樂的基礎上,吸納了“大唱”的表演形式,然後“發明”的歌劇。

看來“大唱”必定是歌劇的祖宗了!

在朱國強感嘆著造化弄人時,主角出場了!

盡管相隔兩丈,且畫舫上燈光昏暗,但主角剛一出場時,朱國強終於理解了明白了會有“傾城之色”這樣的說法了。

“果然是明艷出眾!”

盯著畫舫上的女子,朱國強拍手稱贊道,在刹那間竟有心動的感覺,作為一個鋼鐵直男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看臉,然後才是身段,況且這個女子的身段確實也婀娜多姿的。

酒意微醺,醉眼朦朧的朱國強,柔曼的絲竹聲中,不覺與眾人一同沉迷於畫舫上柔美曲樂舞姿。

山影、燈影、佳人倩影,倒映於冰面上,映著星月,甚至是迷人,即便是見慣了另一個世界人燈光秀,見多了大場面,朱國強仍然忍不住在心底驚嘆。

這個時代的人們確實會享受,難怪即便是百年之後,蟎清治下的文人騷客,仍然對秦秦淮燈影、畫舫心馳神往,由此才成就了“秦淮八艷”的艷名,這也難怪,只剩下魚蟲、考據學的蟎清治下,中國早就成了文化荒漠,在“文字獄”的禁錮下自然沒有了明人的灑脫,至於女人,裹上了小腳的女人,又怎麽能如夢似幻似仙子般於舫間翩翩起舞。

是了!

這或許就是最後的絕唱吧!最終,漢家的舞樂與大唱一同消失於這片土地上,直到幾個世紀後,當它換了個形式再來到這片土地時,就成了高大上的“洋玩意”,不過,似乎“大唱”本身也是屬於少數有錢人的娛樂。

衣裾渺渺,終成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