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盧氏懲蕭頤(第3/7頁)

他就算是不能一口氣殺光世族們,也能以夷制夷。

“梁州事宜,你們以為是上天示警,亦或是不滿於大昌?你們如此不放心,不如留在雍州?”蕭諶立刻戳破他們話中之意,同時不忘與他們道來一句。

不想走的大可不走,他絕不強求,留在雍州內,將來或許也能共禦外敵。

蕭諶這話音落下,就等於是向天下人宣告。遷都之事不會改,願意走的就走,不願意走的只管留下,他絕對不強求。

留下意味著什麽,都不是傻子,誰人不知。

既知,這一刻又有誰敢接話,都縮著脖子不敢再吱聲。

“朕知道你們的心思,不過你們就不知道朕的心思?既知朕的心思,你們還想讓朕按你們的心思行事,你們盤算不少。哼,朕旁的事能容得你們,遷都一事關系千秋,也關系大昌的未來,卻是萬萬不能由了你們。”

話說到這個份上,蕭諶的態度堅定,誰也不敢再有所自信地以為,他們可以改變。

“豫州議和一事已然完畢,戰事即休,既遷都在即,是否讓左仆射盡早歸朝?”明鑒覺得,大好的事,戰事已畢,這個時候是該讓孔鴻回來了吧,既是讓孔鴻回來,同時也是要讓孔鴻他們這些有功之士為大昌添喜氣。

遷都後必有封賞,再加上這一回與西胡之戰,各將士皆不畏生死而戰,若是不加以封賞,如何顯得大昌賞罰分明?

明鑒考慮更多的是,雖然姚拾兒一事已然傳遍天下,世人多知姚拾兒犯下的過錯,然蕭寧當日執法嚴明,並無半分徇私之舉,但軍中未必不曾人心異動,亦須趁此機會犒賞三軍,安定軍心。

蕭諶馬上明白明鑒之意,“所得西胡之城池,歸於大昌國土,是要好好地歸置一番。程永宜他們一行不是回來了嗎?能說動他國助我大昌,也該讓他們回來說道說道。”

一去就是數年,消息不通,蕭諶都拿不準他們是不是還活著。

好在現在有好消息傳來,人自然是活著的,且不辱使命,將朝廷吩咐的事尤其辦得漂亮,那又豈能不讓他們再回來?

蕭諶有他的打算,“左仆射方面,若是安置城池得宜,該回來就讓他們回來。”

此事就得同孔鴻他們商量之後再決定。

明鑒再問道:“城池布防?”

這是提醒蕭諶呢,就算西胡把話說得再怎麽好聽,也不能抹滅一個事實,對方只是因為形勢所迫,不得不同意休兵,並不是真正願意休兵之人。

以無數將士不畏生死才拿下的城池,豈能輕易叫人再奪回去。更不能助長西胡的氣焰,須得將所得的城池守好!

明鑒有此一問,蕭諶道:“左仆射已然與朕商量過,該準備的已準備妥當。”

那明鑒就沒有什麽可不放心,細節方面自不必再問。

“梁州事宜現在只需等梁州再有消息傳來,旁的都不必再管。最要緊是遷都事宜,各部須得安排妥當。”蕭諶將事情輕重道明,令他們再也無話可說。

“唯。”姚聖這一個代表出面接過話,定按蕭諶吩咐,事事辦好。

至於此,不管是梁州的事也好,豫州的事也罷,都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既如此,且先就遷都事宜,一應準備,等著良辰吉日到,這便往新都長安去。

***

四月初八,蕭諶與雍州百姓辭行,百姓們自是依依不舍,提起這些年蕭諶在雍州,事事以百姓為先,叫百姓有了主心骨。

雖朝廷早有言明,即將遷都,還是叫雍州百姓依依不舍。

見禦駕將行,文武百官一道同行,聲勢浩大,百姓夾道相送,皆是不舍。

“陛下此去,往後我們當如何是好?”有老者相詢之,亦是拿不準將來這雍州還有沒有這太平安寧,讓他們有冤可訴。

“朕雖不在雍州,依然是大昌皇帝,從前你們如何,往後亦如何。天下推行之政,皆為利於百姓,若百姓日子過得不好,只管告訴朝廷,你們的話,我會聽得見。”蕭諶握住老者的手,勸之可安心。

“銅匭、鳴冤鼓、登聞鼓,這些都是朝廷為百姓著想,為百姓備下可令百姓有冤可訴的工具,你們放心大膽的用。只要朕在一日,必不叫你們有冤無處訴。”蕭諶鄭重的承諾。

現如今大昌相對安寧,都是眾人齊心才得來的結果。

往後若是不想讓大昌生變,亦須以民為本,心系百姓,方可保得天下安寧。

“陛下有此言,我們都放心了。”再怎麽舍不得蕭諶,也知道是攔不住,抹淚來了個十八裏相送。就是蕭諶也耐不住,淚水直落,感念於百姓對他的依依不舍,也證明他這皇帝當得還是不錯的是吧。

比起蕭諶因感動而落淚,有人這會兒更是欲哭無淚。此人正是蕭頤。

遷都的消息傳來,蕭頤滿心歡喜,原以為這就要離開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