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請陛下遷都(第6/6頁)

百姓多苦,再起戰事,百姓何以耕種,又談何富國強民?

時間,他們需要時間,也必須得要時間,唯有時間足夠,才能讓大昌真正的恢復元氣。

蕭寧表態道:“兒附議。”

並不一個好戰之輩的人,蕭寧要的是太平,再怎麽努力練兵,防的是外敵進犯,而不是主動挑起戰爭,以令他國而亡之。

亡一國之功績,或可流傳於千古,但亡一國須多少將士慘死,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失去兒子丈夫?

大昌人口並不多,經那幾年戰亂,戰事不休,再有邊境之亂,令天下人口受損。

再沒有能得到休養生息,安民更好的治國之法。

其余人亦是附議,比起對外大肆用兵,自然還是乖乖止兵休養,以令天下得以休養更佳。

蕭諶頷首,“好,止戈休兵,非為他國,而為我大昌。其中的分寸,且傳書與左仆射,想必左仆射能把握其中的分寸。”

朝廷的意思並無意就此興兵滅國,不管不顧。

將在外,其中的分寸,孔鴻同樣不是好戰之人,必能把握其中尺度。

“陛下心系百姓,百姓銘記於心。”明鑒說的是實在話,不是所有的皇帝面對所謂的豐功偉績都能無動於衷。

開辟疆土,立不世之功,多少人心之向往。

蕭諶面對大昌大獲全勝的局面,並無半點借此亡西胡之意,不僅是因為大昌的底子還不夠硬。更因深入敵軍之後,或許極有可能賠上將士們的性命。

無論從哪一方面考慮,蕭諶都不打算就此再接再厲以興兵,而是只想迅速止兵。

西胡只要不再進犯,他們絕不興兵。

“另外,異族之百姓既為我大昌之民,往後當一視同仁,不可欺,不可辱。”蕭諶作為一個戍邊多年的人,最是清楚兩族之間的舊仇。

若西胡得我中原百姓,必以辱之奴之。這也是為何百姓深恨胡人的原由。

今他們攻得城池,又是禮儀仁義之邦,萬不能如他們一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諾!”蕭諶說得在理,誰又怎麽會反駁呢,應得幹脆,這就擬下此令,傳往豫州。

一應細節都討論完畢,蕭諶這才讓人都退去。蕭寧留下,蕭諶松一口氣地道:“最難的一關終於過去。”

可不是嗎?

這一仗若是輸了,必為他人口舌,天下人群起攻之,到時候第一個受到攻擊的人就是蕭寧。

蕭諶比誰都更清楚,蕭寧走到今天這一步有多麽不容易,連一步錯,世人都容不得。

“阿爹該相信,我們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老天總不會一直都欺負老實人的。”蕭寧知道蕭諶都是為她憂心,事至於此,終於可以放下心。蕭諶不能與外人說,總能跟蕭寧這個正主細細說說的。

“你信天?”蕭諶是一個從來不信天的人,更不會將希望寄托在天上。

蕭寧是他女兒,他比誰都更清楚蕭寧是什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