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危機亦良機

揚州這一年發生水災,糧食一度欠收,百姓的日子過得並不太好,這才剛開始。

蕭穎已經將揚州的情況一五一十的上折奏報朝廷,希望朝廷能夠撥下糧食,讓她可以賑災救濟百姓,助揚州度過難過。

給蕭寧寫信,蕭穎的目的是希望蕭寧也可以想想其他辦法,看看能不能從各州縣中借些糧食過來,讓她應一應急。

朝廷大概什麽情況,其實自家人都心裏有數,大興朝天災人禍不斷,糧倉早就空了。

這兩年戰禍連綿,各州縣打得不可開交,養兵、養民,哪一樣不需要糧食。

在遇上這天災人禍,指望朝廷,朝廷能撥得出多少糧食,算都算得出來。

正是因為如此,蕭穎才會請蕭寧想辦法,既然當初蕭寧能解梁州之急,現在未必不能解揚州之禍。

蕭寧在梁州用的辦法,蕭穎不是沒有想過借鑒。

可是揚州的情況和梁州並不一樣,揚州內的大世族,幾乎已經被殺殆盡。

況且早些年韓靖他們占據揚州時,幾乎已經將百姓搜刮得室如懸磬,百姓只得苟延殘喘。

縱然蕭寧他們進軍揚州,成功的奪到揚州,將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世族盡誅之,又將他們的家產充公,但剩下糧食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用來救濟百姓。

若不是揚州內的情況的確十分不妥當,蕭穎也斷然不會親自給蕭寧寫一封信。

情況大致已經說的足夠清楚,現在需要的是,蕭寧怎麽想辦法幫忙解決揚州的問題。

自打收到揚州送來的奏疏,蕭諶亦馬不停蹄地召集三省六部議事。

秋收剛過,朝堂上可以收到多少糧食,數目也已然明確。

戶部尚書是為唐師,一開始建朝時,未立戶部尚書,後來蕭寧領兵出征,蕭諶思來想去,戶部是要職,覺得唐師甚是乖覺,可為一部尚書,便將人自冀州調來。

唐師不敢怠慢,立刻將戶部得出的所有糧草總數上報。

在場的所有人在聽到他報出的數字後,不約而同的沉默了。

糧食實在太少了,少的哪怕大昌朝,只要發生絲毫的災難,都可能為此再生動蕩。

之前雍州的糧草收成,與供給相比是略高的,但這也是蕭諶和蕭寧經營多年的雍州,其他地方情況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問題,入不敷出,這是正常的事。

“現在看來揚州之災,朝廷只怕撥不出糧食。”有些話縱然無人說出,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最後總是要有一個人說出口的。鐵全頭鐵,擰著眉頭道出此言。

“公主殿下是否另有良策?”姚聖很是光棍,倒不是說他沒有好的辦法,只是他的這些辦法,縱然他去做,也未必能有蕭寧做的更有效果。

“是不是良策未可知,應該能助揚州度過此劫。”蕭寧吐了一口氣。自打蕭穎的信送到手中,蕭寧便一直在下,到底該怎麽樣才能解決問題?

朝廷的確是拿不出糧食來,可是天底下能拿得出糧的人又有多少?

“請陛下詔告天下,募糧。”蕭寧也不繞彎子,在這一刻迎向蕭諶,說出她的計劃。

一個幕字的意義,在場的都是飽讀詩書之人,豈會不懂其中的道理?

鐵全戰戰兢兢的道:“如此豈不是昭告天下,大昌朝無糧?只怕引起人心大亂,更叫小人得了可乘之機,亂我大昌。”

話說來,眼神更是往蕭寧的身上飄,生怕一不小心說錯了話,惹得蕭寧不喜。

一個宰相怕蕭寧怕成這樣子,從前可沒有這樣。

蕭寧雖然有些納悶,但並不多問。

“知道且知道,但縱然大昌無糧,卻願意跟百姓同舟共濟,願意傾盡所有助百姓渡過難關,難道這樣的朝廷不值得人信服?”蕭寧的想法總是跟人不一樣的,旁人只看到不利的一面,卻從沒有想過人心都是肉做的。遇上危難之時,百姓只是要朝廷一個說法,一個態度。

知曉朝廷傾盡所有,拼盡全力的想要助他們度過難關,卻因為有心無力而有所推遲,誰人在心中不曾心存感激。

“正好借此機會看看還有誰不服大昌,想在此時趁火打劫,對大昌不利。我們現在手裏缺糧,能幕來糧草自然再好不過,若是幕不來,有人趁機作亂,正好將他們的糧草收為己用。”蕭寧毫不掩飾,她這早有準備。

事到如今真不怕有人鬧事,只怕一個個安分守己,不敢興風作浪,反而叫蕭寧不好下手。

眾人面上皆是一僵,聽出蕭寧恨不得天下大亂的語氣,要說這心裏認同,當然是不認同的,但又有什麽辦法能阻止蕭寧。

事之起因雖因蕭寧,但過程中誰人按捺不住,想要將大昌朝攪得不得安寧,亂這天下,蕭寧出手收拾人,難道不是理所當然?

“有些話我們心裏有數就成,不必宣之於口。”蕭諶總還是能出聲,提醒蕭寧一句,別把話都說出來,叫人早有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