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章 有褐有衣(第2/2頁)

羊毛紡織之前,須先經初加工:采毛、洗毛、彈毛。

最初,華夏先人將自然脫落的羊毛收集,稱拾毛。春秋戰國時,從羊皮上采集羊毛,稱采毛。南北朝時盛行鉸(剪)毛。中原和江南,每年鉸毛三次;漠北寒冷地區,每年鉸毛兩次。且為防止損傷羊體,一般中秋後,便不再鉸毛。山羊絨的采毛,《天工開物》載有二法:搊(chōu)絨和拔絨。搊絨是用竹篦梳下絨毛。采集較細的山羊絨,須用指甲沿其生長方向拔下,稱拔絨。

羊毛帶有油脂、砂土等,紡前必須除去。《齊民要術》中,有把剪下的羊毛在河中洗凈的記載。《天工開物》亦有,“凡綿羊剪毛”,“皆煎燒沸湯,投於其中搓洗”。西域先民早有用“堿水”、“乳水”、“酥油”洗羊毛的傳統方法。嶺南山區,另有將羊毛放入黃沙,搓揉除油之法。

羊毛洗凈曬幹,再用弓弦彈松,以供紡紗,喚做彈毛。彈毛後移用彈棉。

毛織物,除去織造氈帳、罽毯,亦可用於織衣。

南北朝孔雀裘,唐時兔毛褐,與錦、綺同等珍貴。

“裘新青兔褐,褥軟白猿皮”,“織孔雀毛為裘,光彩金翠,過於雉頭遠矣”。

漢矛無纓,確有毛衣。